正文 < 佛学基础知识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一、根本烦恼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广超法师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 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 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 可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 证果的圣人, 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 不让它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 这其中有多个原因, 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 但是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 因为迷惑而生起的。烦恼的种类很多, 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现在要讲的是根本烦恼, 以及大、中、小各种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 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 很会发脾气, 很愚痴, 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㈠、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色界的种种事物, 及贪无色界的种种心态, 使他们继续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 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 则生在欲界;众生对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 则生在色界;众生对无色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 则生在无色界。当一个人无欲界的种种贪爱, 就会生到色界;对欲界、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 则在无色界受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 就再也不来三界, 叫做不受后有, 再也不贪著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 贪求人间所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房子, 睡高广的大床, 穿华丽的衣服, 坐舒适的椅子, 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 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 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烟, 今生有人叫他抽, 慢慢学习, 对香烟染著, 上了瘾, 生起贪爱的心, 看到香烟就想抽, 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 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好想染上烟瘾一样, 没有在眼前, 内心都想要, 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 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㈡、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 生气等, 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逆境)憎恶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①、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②、行苦:东西变化无常, 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③、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 凡夫不能忍受, 不想要它, 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 又丢不掉, 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 然后对引起三苦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恨某某人, 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 半路抛锚了, 不能准时赴约, 结果苦恼起, 嗔心生, 连那辆老爷车也都被敲、被踢, 这就是对此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 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 贪爱那个东西, 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 我也恨他。这件事是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 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 结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 结果有时贪爱他, 有时又嗔恨他, 但贪爱与嗔恨的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 他就搞糊涂了, 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嗔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 但贪爱与嗔恨之间, 取舍不定时, 则产生愚痴。

㈢、痴:既是无明, 于诸事理迷惑, 是非不明, 事理无知。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 不能信受。既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 这三件事情迷惑, 没有信心;或是对一件事不知分辨对与错, 这都是愚痴。比如说你爱某人, 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你嗔某人, 是讨厌他的缺点。这使你混淆, 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 不知是对或是错, 不能明辨是非, 就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 但你要美满、美好, 好的你要, 坏的你不要, 好坏在一起时, 不能分辨是非, 而产生不知取舍, 结果不知如何是好, 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 不知晓, 这也可说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 往往会做出各种傻事, 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 我们可怜他, 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 不如把他人道毁灭, 让他早日解脱, 这就是愚痴。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业报, 决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 这世逃不掉的, 这使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㈣、慢: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 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 称为慢。慢有许多种, 最普通的一种就是“自尊心”。当你比别人差时, 事情做不成功, 失败了, 别人嘲笑你, 有满心的你就产生苦恼, 认为你与他平等, 这就是慢。众生“慢”的心理可分三种情况来看:

①、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高, 而你也认为比他人高。

②、你的地位、名誉与他人平等, 而你却认为比他人高。

③、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低, 而你却认为与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产生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 我没有, 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 我只是不要买罢了, 这就是慢--与人平等, 却认为自己比他人了不起。再比如:来这儿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假设这其中有一位是大学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 自己也认为比他人强。但他回到家里, 进了厨房, 他的妈妈可能就会说:你这个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 不会煮也不会炒, 还是我比较行(慢)--比他人低, 确认为比他人强。所以慢心的生起是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 而生起高慢之心。

㈤、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 解脱生死, 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 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 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 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 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苏”, 有人听了就相信, 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之心, 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

”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 不去了解, 就直接产生怀疑, 这种“疑”的心理状态, 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 再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 就能接受、相信它, 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没证悟初果, 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疑问我们可以保留, 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信不疑, 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 如果没有证悟, 就会生起疑问, 怀疑起来。

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 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是一个很深的烦恼, 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信心, 他用十多年去修学, 但没有什么成就, 就怀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 更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 这就是疑的烦恼。一般很深的“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 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 才可知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 对世间看得很清楚, 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㈥、不正见: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

①、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 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我执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我见”, 也叫做“身见”。我执并非是听完无我, 相信无我, 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 就无此烦恼, 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 碰到任何一件事物, 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 外面的是外境, 里面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 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 被人用刀子威胁时, 他会怕死, 此怕死的行为不是我见, 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 它必须以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 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 就可破除之。

②、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生起断、常见, 称为“边见”。先有我见, 才有边见。

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 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 什么都没了, 称为“断见”。

③、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 无事实(佛、阿罗汉)。谤无因果, 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报, 做恶也无恶报, 此是无果。

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 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 既是“无果”。有些人认为杀死鸡鸭无需受报, 鸡鸭是生下来让人吃的, 此属于“无果”。世间有三世, 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但他不相信, 此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 以为“无事实”, 而加以毁谤。

④、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 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 就认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 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 这些都是“戒禁取见”。

⑤、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已见, 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 最正确的, 而生起斗争, 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 认为是最正确的, 也是见取见;比如你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 此是“边见”中的“断见”, 而你却执著这种见解是正确的, 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的思想、知见是正确的, 别人的是错误的, 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 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作怪, 并非我见。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才能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惑。

下页:二、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