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学基础知识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四、道圣谛
专题:四圣谛 作者:广超法师

道是出世间的因, 解脱苦的方法, 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

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 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 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 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 加行位:观四圣谛, 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 断三结, 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

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

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 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 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 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 认为有一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见, 没有破除我慢。

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 见道者无此烦恼。

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 丝毫无怀疑。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盘之道路, 我们现在听闻佛法, 是听涅盘之道, 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 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 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 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 这只是听而已, 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 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 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 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 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 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 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 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 称为无学, 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修道的法门有很多, 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 能制止心内的过患, 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所对治之烦恼: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 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 除淫欲爱。

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 慈心与乐, 悲心除其苦。

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 其中无我, 无作者, 无受者。

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 无有一合相之我。

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 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 合称为二甘露门。

1、 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 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 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 这是一种烦恼, 也是一个心病, 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 叫做不净观, 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 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 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 看不清楚真相, 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 比如他的皮、肉、血等, 没有一样是干净的, 皮肤流出来的是汗, 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 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 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 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 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 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 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 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 生起怜悯之心, 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 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 里面没有一个我, 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称为一合相, 它也不是我, 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 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 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 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 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 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②、四念处:又名四念住, 所谓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四念住是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以四念处对治我们的常、乐、我、净四颠倒。

1、身念住--观身不净:观色身四大不净, 乃至外境亦不净, 以对治身体干净的颠倒想。

2、受念住--观受是苦:观六根所生受, 及受的苦乐舍, 三种皆是行苦, 因为它无常变化, 不能做主就是苦, 所以观受是苦对治乐的颠倒。

3、心念住--观心无常:观六识心生灭最迅速, 无有一念停留, 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在那儿变化, 佛陀说吾人之身还有几十年慢慢地发生变化, 可是我们的心念一秒钟却不知道变化多少,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观心无常。众生执著这个世间有一个精神不变的我--心。这是一种颠倒, 一种错误, 这个心是变化无常的, 并不是永恒不变, 所以要观心无常。

4、法念住--观法尘及一切法无我、无我所, 而我们执著有一个我, 所以我们要观法无我。

四念处必须从观身不净, 而观受是苦, 然后观心无常, 最后观法无我。因为身体的活动叫粗, 受比较微细, 心比受微细, 而法是最微细的。(请参考《四念处》)

③、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见:对事的如实知见, 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 智所证知, 直窥实相。世间正见只是一堆经验所积累的知识, 是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之正确分别罢了。出世间正见唯有通过修禅定及放下一切杂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闻佛法而分别邪正因果, 也能生起正见, 所以正见由多闻、思维、修持得来。

2、正思维:没有贪嗔等烦恼情况下, 依正见观察、思维, 如理地作出决定, 故又称为正欲或正志。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业的行为。比如说蟑螂损害人类是害虫, 我们应该杀它, 如果这是正确的道理, 那人类损害其他的众生, 它们也应该杀我们!这是不正确的思维, 因为这其中掺杂了“我”的烦恼, 以人为中心, 认为有损人类利益的是害虫, 所以我杀它不要紧, 它杀我不行!

3、正语:即戒止口之四恶业。

①、不妄语欺骗。

②、不两舌, 搬弄是非;或发表引起两者间之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③、不粗恶口骂人或苛刻、酷毒之讽刺等。

④、不作无意义及无利益之空谈或花言巧语--绮语。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我们应该合理、真诚、以及和蔼可亲的话。

4、正业:不是正当的职业, 而是正当的行为, 即戒杀生、邪淫、偷盗等, 行为善良, 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于修道时, 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

5、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他人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 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赌等。若是出家众, 则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进):精进努力离恶向善, 即精进修道。这里的正精进专指修禅定而言。正勤有四, 所谓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恶另不生  ④、已生恶另灭

7、正念:

以世间法来说, 不生邪恶之心念, 称为正念, 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既是忆念正法, 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及菩萨道等等修行方法为正念。于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 心念时时明了不忘失, 比如念佛, 对于念佛的境要明记不忘, 这叫正念;如果念佛时想吃东西, 是不正念, 即使在念佛时想要去救人等好事, 若不觉知心已随境转, 也是失去正念。这个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于定学, 既是你所修的法或境, 要保持它, 称为正念;如果没办法保持它, 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

心一境性, 不向外驰散, 正定有初禅至灭尽定, 禅定时的用心不外两种情况:①、止(三摩地):即入定, 心一境性, 并非不起念, 而是心念保持在单一之定境中。

②、观(毗婆舍那):于定中起智慧, 用佛法观察实相。修“止”能暂伏烦恼, 但不能除去烦恼;修“观”则能除去所对治的烦恼。

〔戒:正语、正业、正命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慧:正见、正思维

(三)、总结:

①、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 膜拜与仪规, 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 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 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 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

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 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 所谓五度如盲, 般若如眼。

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 修八正道时, 每一道都要精进, 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 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 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 讲好话, 那他的心就散乱了。

②、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 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

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 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 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下页:一、根本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