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教入门 < 善书推荐 < 首页 :当前
佛陀的还乡
来源:民间善书 作者:圣严法师

释尊成道之后第五年, 应其父王之召, 由王舍城回到了他的祖国迦毗罗卫。

佛陀将要回国之先, 这个令人惊喜的消息, 很快地传遍出来, 父王、姨母、妃子, 以及佛的儿子罗※罗等, 都在等待著释尊返回王宫。可是, 此时的释尊, 已是佛陀, 已是僧团中的一个成员, 所以没有回到王宫, 而是和大群的比丘们, 一同住在近城的森林里。净饭王便和他的侍从们, 来到林中那特地为佛陀建筑的尼拘律(Nigrodharama)园精舍, 见了佛陀, 同时也见到了佛陀座下的许多比丘, 披著极为褴褛的袈裟, 剃光了须发, 所以颇感不忍, 到了第二天朝晨, 佛陀依照惯例, 外出托钵乞食, 向街上的人家, 沿门托化。此事又被传到了净饭王的耳中, 于是急忙地来找佛陀, 他说:“我的孩子啊, 你为何要像乞丐那样, 向人乞化呢?你实在辱没我了!”佛陀的回答是:“大王啊!这是我的祖先的遗规呀!”仅是这样的解释, 净饭王是不会理解的, 因此佛陀又说:“我们出身的王族和士族, 如今当然尚未沦落到要做乞丐的地步。”佛陀接著作了一个微笑, 又说:“您和您的王族, 的确应以荣誉为首。可是, 我的祖先, 是过去的诸佛, 与我的所作是相同的。”因为此时的释尊, 已不是释迦族的太子, 乃是一位以救济全体众生为职志的人天导师, 不宜再受王族观念的限制, 当以教团的规律为依准了。至于托钵的生活方式, 乃是印度当时所有各种沙门团的共同形态。因为出家舍家, 身无长物, 亦无定居之处, 仅以遮身及御寒之用的披衣, 以及用来托化食物的钵盂随身。目的是摆下了一切的名利物欲, 专心于道业的修持。

再说, 就在那天, 释尊为了会见以前的妃子耶输陀罗, 由两位弟子的陪伴之下, 到了王宫。耶输陀罗见到披著乞丐衣(袈裟)的释尊, 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扑倒在释尊之前, 抱住释尊的双膝, 呜呜地哭泣。此时的释尊, 扶起了耶输陀罗, 给予安慰, 用亲切的语言, 向她宣说了佛陀的教法。那一番话, 在她心中, 深深地留下了佛陀的慈悲, 因此, 当他离开佛陀以后, 她便替小王子罗侯罗, 穿起了华丽的服装, 来见释尊。这位少年, 受了母亲的指导, 见到佛陀, 便问:“父王啊!我于何时能成为国王, 承袭释迦族的王位呢?请您给我继承吧!”佛陀听了此语, 便牵了罗侯罗的手, 离开王城, 把这少年带到了他和他的弟子们所住的尼拘律园, 并且向他说:“你希望继承的东西, 那不是永恒的, 而且是引发苦恼的东西;这样的继承, 我早已不能给你了。但是, 我在菩提树下所得的诸宝, 可以成为你的东西, 那是能让你永远继承的。”因此, 便把这位少年王子, 交给了舍利弗, 成了僧团中最早的沙弥(S'ramaneraka)。

这次释尊回国, 在俗情的观点上说, 固是省亲性质, 但在佛陀的立场而言, 乃是用佛法度了释迦族的人。他的父王于闻法之后, 即得“法眼净”的初果见道, 也就是说, 虽未立证阿罗汉果, 解脱生死苦患, 但已解脱在望, 涅盘可期了。宫人也多受了戒法, 并且还度了摩诃婆□波提所生的异母弟难陀(Nanda)等人出家。

因此, 在这一共七天的归省期中, 感化的显著成果, 是使佛教的僧团, 增加了许多位由释迦王族来出家的弟子们, 其中有名的就是阿那律(Aniruddha)、阿难陀(Ananda)、金毗罗(Kumbhira), 以及后来与佛陀争取领导权的提婆达多(Devadatta)等人的追随出家, 为王子们理发的贱民优婆离(Upali), 亦于此时赶来出家。

后世传称的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 除了解空第一的须菩提(Subhuti), 似乎出家较晚之外, 其他九位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头陀( 苦行) 第一的大迦叶、天眼第一的阿那律,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 满慈子)、论义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密行第一的罗侯罗, 均已出现了。

下页:佛陀的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