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于成道之后, 直到入灭为止, 大约有四十五年的岁月, 每年除了四个月的雨季, 和常随的弟子们在某信徒的家里, 或在某长者所建赠的精舍、林地、庄园之中, 安居度过之外。平均每年有八个月的时间, 从事于游化人间的工作。经常由村至村, 由城至城, 由此国到彼国, 在许多弟子的伴同之下, 到处宣化佛的教法, 往往是用浅近的比喻和生动的民间故事, 作为宣扬佛法的方便。
佛陀时代, 有名的居所, 除了前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尚有舍卫城(Savatthi) 附近的只园精舍, 亦名只树给孤独园(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这地方, 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极其重要, 佛陀的许多经典的说出, 与这两处有关, 因为场所广大, 便于容纳多数的听众和出家人的住宿, 所以在许多佛经的开卷之时, 即说明当时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卫城的只园精舍所说。王舍城是摩竭陀国(Magadha)的首都, 舍卫城是□萨罗(Kosala)国的首都, 这两个国家, 正是恒河流域印度新文化的中心, 比起释迦族的迦毗罗卫, 也都是大国和强国。
说起只园精舍的因缘, 非常富有诗意。据说, 当佛陀带著来自释迦王族的新弟子们, 回到王舍城之后, 即有一位当地的富豪, 恭请佛陀及其弟子们, 到他家里应供吃饭, 恰巧于前一天的下午, 这位富豪有位亲戚, 名叫须达多(Sudatta), 特别自舍卫城来访, 见到这个富豪的全家上下, 都在忙碌非常, 一问之下, 始知是为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当他听到“佛陀”的尊号之时, 感到惊喜不已, 即说:“佛陀的名字都不容易听到, 何况能够见到佛陀并且礼敬佛陀, 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因此, 等不及第二天天明, 须达多便迳自前往佛陀的住处求见, 那晚的佛陀, 是在塞林(Sitavana)中静坐, 那是林葬的墓地, 人死之后, 弃尸于此, 任鸟兽□食的林地。虽在极端的恐怖心理之下, 须达多还是鼓足了勇气, 走进了阴森的寒林, 拜见了佛陀, 亲闻了佛法, 成了虔诚的在家弟子。因他乃是舍卫城的首富, 故请佛陀到西北方的舍卫城去弘法。他在回国的途中, 凡是遇到了熟人, 就劝他们共同发心, 建一座精舍, 供养佛陀和佛的比丘弟子。由于他的交游广阔, 并且受到许多人的尊敬, 颇收一言九鼎之效, 一边劝说, 一边著手建造精舍的工程。
再说建造精舍的处所, 当他回到舍卫城后, 看了很多地方, 均不理想, 唯有只多(Jeta)太子的私人游园最合适, 所以投金五十四亿, 买下了地皮, 另由只多太子献出园中的树木, 故名只多林(Jetavana)。须达多乐善好施, 周济孤独, 号为给孤独长者。由两者的功德所成, 故称只树给孤独园。当在只园精舍的建筑工程进行之际, 佛陀首先派了舍利弗前往, 负起监督任务。这所精舍占地达八十顷, 长一千六百英尺, 宽四百五十英尺。约一万九千一百七十坪, 建有十六大重阁, 六十窟屋, 六十四院, 窟外的别房住屋千二百处, 各别集众打犍锥处百二十所。
由此看来, 这是多么雄伟的大寺院了。住于舍卫城的□萨罗国王波斯匿(Prasenajit)王, 当佛陀到了只园精舍之后, 也常喜前往访问听法, 成了三宝的拥护者。
从此之后的释迦世尊, 便经常往返于东南的王舍城和西北的舍卫城之间, 佛教的教化活动, 也即以此约六百公里直径的范围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