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佛的目的
(二) 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三) 修心的一般法则
(四) 介绍一种简要的修法——观心
(五) 人事磨练
(六) 另一个妙法——念佛
任何学问假使只有理论而不能实践, 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实证的, 要实证必须实践, 因此, 学佛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佛法的理论一点一滴都是实践的结晶, 而且佛法认为认识与实践, 理解与事修, 根本就是一回事情, 两者是分不开的。以下我们就来谈谈实践的方法, 但在谈方法之前, 必先来总结一下学佛的目的, 譬如行路, 必先确定方向。
(一) 学佛的目的
根据上面的叙述, 我们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灭不停的假相, 是惑、业、苦三者的连锁, 而惑、业、苦又总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动。因此学佛的目的, 就在于端正行为, 澄清妄念, 转迷为觉, 明心见性, 革除一切主观上迷妄的、暂有的烦恼习气, 证悟到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以广大法界为范畴的客观真理——常住真心;开发智慧, 明达生死烦恼本不可得, 因而从根本上彻底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一切苦厄, 证悟到不是与苦相对的极乐;并广泛地做自觉觉人的工作, 达到觉行究竟圆满的境界, 即所谓“佛”!
(二) 几个学佛的基本条件
学佛的人, 必先养成一个“人”应有的优良品质, 具备下列几个基本条件, 譬如要造摩天高楼, 必先巩固地基。
一、要常思己过。我们平日举止行动一定有很多缺点, 应该常自检点, 发露忏悔, 努力改正, 并要养廉、忠职, 要慎言、择交。勤息贪、嗔、痴、慢, 戒除杀、盗、淫(邪淫)、妄(妄语)。
二、要存心诚厚。常常悲悯、敬爱和协助众生, 因为一切众生同具心性, 他人受诸苦恼时, 正与我受诸苦恼时的苦, 无二无别, 易地一想, 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华严经》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 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又说:“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是教导我们要常修慈心, 护念众生。
三、要生正信。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信诸法推求本来无我;信世界无尽, 众生无尽;信世间、出世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等等。更要时常涵养省察, 以作学佛的准备。
四、要发大愿。学世间技艺、学术尚须发愤立志, 方克有成, 学佛是关系自他死生大事, 非同小可。因此必须发百千万劫永行佛道的决心, 愿度无边的众生, 愿断无尽的恼烦, 愿学无量的法门, 愿成无上的佛道, 有此大愿, 必有大成。
五、要务实行, 就是要痛切而实在, 恒久老实, 坚毅勇猛, 不偏执自是, 不自欺欺人。学佛的人具这五项, 自然进趋有路。
(三) 修心的一般法则
“佛”是觉的意思, 觉悟了的人, 就称做佛。学佛就是学觉, 学觉就须修心。修心与修理物件不同, 修物须仗工具, 修心还仗自心。不断以觉心对治妄心, 到光明自在为止。所以学佛的过程, 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修心本来没有一定的方法, 譬如用药, 要看各人的病况而有不同。众生习气无量, 因此修心的方法, 也就无量。但方法虽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悭贪, 二、以持戒度放逸, 三、以忍辱度嗔恚, 四、以精进度懈怠, 五、以禅定度散乱, 六、以智慧度愚痴。六度又可约而为三学, 就是戒、定、慧三个总的法则。戒是禁戒, 不造恶因, 自无苦果。欲使自心清净, 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所以实际上一切佛法无不是戒, 戒是学佛的根本。定是正定, 世人病根, 在终日动乱, 必须以定来对治, 因此佛说一切法, 无不嘱咐学者努力修定。慧是慧照, 惟智慧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 方能息妄, 所以佛说一切法, 无不以智慧为前导。戒如防贼, 定如缚贼, 慧如杀贼。而且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说戒则定慧在其中, 说定则戒慧在其中, 说慧则戒定在其中, 所以三者是相资相成, 一体圆融的, 也正因为三者本来就是自性圆具的功能。
修心的总的法则, 虽然一样, 而具体的下手方法却各有不同, 有的是直指人心, 顿悟入道, 或借一句话头, 发起疑情, 专精参究, 逼得无路可走, 无理可究, 到山穷水尽, 忽然妄念脱落, 亲见本性, 这叫禅宗;有的执持一句佛号, 心心不异, 念念不忘, 久久能所两忘, 证入一心不乱, 这叫净土宗;有的严净毗尼, 精持禁戒, 举止语默, 合乎规律, 自然妄心不生, 事理圆融, 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 深探妄源, 有相皆妄, 转识成智, 这叫唯识宗。
此外, 或诵经礼拜, 或弘法利生, 法门极多, 难以尽述。不过法门虽多, 目的是一, 譬如医道虽多, 愈病则一。病愈药废, 法门也就无所用了。
(四) 介绍一种简要的修法——观心
学佛的目的, 即在于解脱生死苦恼, 而解脱生死苦恼, 必先明心见性, 而见性的切要功夫, 便应从观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须断根, 灸病必须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 不观自心, 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 永处缠缚。”观心的方法, 先要将一切万缘放下。善事恶事, 过去未来, 都不思量。直下内观自己当下心念, 此时但见念头憧憧往来, 生灭不停, 切勿执著它, 也勿随逐它, 也勿着意遣除它, 只管细细静看(观即是看)。妄念起时, 一看即不知去向, 但旋必又起, 仍如是看, 至念头不起时, 仍只看着(此时正是慧照), 久久纯熟, 看到一念不生, 便证入空净之境。此时眼前种种, 都是客观的真实(现量), 明明了了, 非不见闻(非空), 然而寂寂然了无一念(非有), 即此光景, 正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注意:此时也没有这段言语文字)。但贵在认得透, 咬得实, 常常与这真实相应, 这样就称做见性(可见明心见性, 是当然事、平常事, 毫无奇特处)。见性以后, 一切惑、业、苦, 自然有办法逐渐消释, 因为慧眼既开, 照知惑、业, 都是因缘和合所生, 本是性空, 心无住着, 妄念便失其依据。常修此行, 这就叫“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观心的方法, 本来不拘时间, 要行住坐卧, 时时警惕, 刻刻不离观照, 方能成就, 天下无不劳而获的便宜事, 况学佛以了生死。初学的人, 每日至少要观照数十次, 庶可逐渐纯熟。假使自觉心念纷飞, 难以措手, 那末不能不借用静坐的方法。坐时是以右趾押左股上, 名单跏趺坐, 假使能双趺更好。身体必须端正, 不动不摇。手结定印, 即二手仰掌, 右安左上, 二大指头相拄, 安于脐下跏趺之上。合目断光, 闭口, 舌抵上愕, 呼吸听其自然, 要宽衣松带, 从容安详。有风处勿坐, 两腿在秋冬等寒凉时, 必须盖好。坐毕, 两手搓热, 抚摩面目, 以活血, 然后下座。这样每日至少静坐半小时至一小时, 愈多愈久则愈妙。在坐中静静观照, 逐步训练, 到功夫纯熟, 便可无时无地无事不观心。观力愈强, 那末定力就愈足, 定慧交资, 妄心自息, 妄心息处, 我们便能非常清楚地见到自己的本性。
(五) 人事磨练
学佛至见性以后, 并非就算功行圆满, 譬如枪法纯熟之后, 正需破敌, 假如遇敌而不抵抗, 那末贼兵纵横, 天下无太平之日。因此这时正需仗慧照的力量, 逐步扫荡习气, 并需借一切人事来锻炼打磨, 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 种种艰巨, 皆我练智练力之处, 而且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 方能提高警惕, 激发志气, 正先哲所谓:“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在观心过程中, 要坚毅奋发, 自强不息, 常与自己习气斗争, 见(见惑)为我执, 解而空之, 情(思惑)为我爱, 转而疏之, 越不易化除, 越要化除, 常与自己逆, 于有碍中忍得过, 方能进功。当观而得力时, 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的现象, 或欲念横发, 或心生烦闷, 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 被功夫迫急而翻动出来, 正是进步的时候, 切勿怀疑, 只要知道它是本空, 不取不舍, 沉着应付, (《圆觉经》说:“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翻动愈烈, 则去泥愈多, 经过千百次的翻腾上下, 自然证入不动。
(六) 另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 但有当机与否, 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 根深蒂固, 全仗自力, 每觉不够, 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法, 是以深信切愿, 执持“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 在行住坐卧中, 绵绵密密, 摄心专注而念, 欢喜时也念, 烦恼时也念, 无事时也念, 做不用心事时也念。初行不免打失, 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 只贵净念相继, 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 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 那里知道一句佛号, 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信的有效办法, 迷妄若去, 智慧自照, 它的妙用决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同仁中, 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 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 就在极平常处见功, 若好高骛远, 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 真能念佛, 念念无住, 即是布施;不起贪嗔, 即是持戒;不计人我, 即是忍辱;不稍夹杂, 即是精进;一心不乱, 即是禅定;明明历历, 即是智慧。一句弥陀, 不是大彻大悟的人, 不能全提, 而钝根下愚, 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 自然水到渠成, 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 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 全仗自力,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必须断尽见思烦恼, 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 常有种种境界发生, 譬如浓云将散, 日光忽露忽藏, 倏忽之间, 变化莫测, 若不是真具道眼, 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他力配合, 只要一句顶一句, 执持不失, 妄念无处潜身, 自然一路平稳, 没有障难。由于信真愿切, 报尽横超三界, 直往安养。这个法门的妙用, 确是超情离见, 不可思议, 各部经论一致赞扬, 希望读者们能加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