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思想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中道是道之至中至重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中”是孔子正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说: “义者宜也”。所谓“宜”就是合于时宜,也就是《中庸》所说的“时中”。可见,“义”是合乎中道的。所谓中道,孔子说“允执其中”(《论语·尧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讲的“中”即是要求统治者在自己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两端”就是“过”与“不及”,“允执其中”也就是说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孔子在评论弟子时说: “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显而易见,既无过,又无不及,就是中道,即为人处事要适度,做到平衡。孔子还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论语·子路》)从这也可以看出,不狂不狷的“中行”就是中道。

通过上面分析可知,“中”是指不过分和不欠亏,也就是“无过与不及”。可见,“中道”包含了公平、公正、适当、平衡之意。《中庸》以人性为例也阐明了这一意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都有喜怒哀乐,当人的喜怒哀乐未发动时,人的情性就处于平静、平衡的状态,这就是“中”,故“中”就是指“平静”或“平衡”。当人的情性已发动,但适当、有节、不过度,即处于温顺、平和的状态,这就是“和”。此处所谓“中节”乃是指有分寸、适度、既无过也无不及。那么,什么是有分寸、适度?孔子认为,判断的标准就是“礼”。他说: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恭、慎、直、勇都是美德,但如果不以礼调节,使之适于中度,则会流于过或不足。礼的最大作用就是协调、中和。因此,中道就其实质来讲,它强调事物的平衡性、稳定性、和谐性,以及为人处事的公正性。

中道是道之至中至重者。孔子说: “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把中道提到了“至”的地位。《中庸》也说: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人性之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达到中和,就能使天地融洽,万物生长发育,社会和谐有序。如前所述,义是合乎中道的,由于“中”是性之本体,故中道亦可视为“义”之本体,“和”是人的情性发动符合“中节”的状态,因而是“中”的实现,也可视为“义”的实现,故“义”即为本性之“中”的具体实现。可见,“中”是“义”之本体,“和”是“义”之为用。如果把这层意思用之于“义”的概念上,则可见“义”亦为令天地立位、令万物发育之大原则,大德性。由此可知,中道是建立社会秩序之基础,亦是孔子正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页:至诚无息的精神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