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录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依乎中庸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唯圣者能之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南怀瑾

第二种呢?好一点了,一辈子也努力于道德,努力于学问,年轻励志,或者是说,年轻励志来修行,“遵道而行”,处处学规矩。可是学了半天,三五十岁了,四五十岁了,也修不成功什么一个果呀,水果都修不成功一个,他就“半途而废”了,就不干了,就变了。他说这样的人有始而无终,不可以。孔子说,在我个人,决不这样,也不做,不屑于做。

那么真正要一个人,所谓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学者,受过教育的,应该怎么样做一个人?“依乎中庸”,中庸是什么我们就不加解释了,就是随时为道。一切的学问,为达到内养、内心的道的境界。他说必须要依乎中庸,必须在内心中念念不离于修道,念念不离于道德,“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乃至一辈子隐掉了,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你,谁都不了解你,也没有人知道你有道德、有学问,没有烦闷。在《中庸》上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在《易经》上换一个字,“遁世不见知而无闷”,不烦闷,决不烦闷,也是孔子说的,他决不烦闷。落落无闻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你,自己“不悔”,(“不悔”两个字)用得已经很好,不过以《易经》上孔子的叙述的原文来讲更好:“无闷”,没有烦恼。所以我们看孔子的修养,看他的学说,论语第一篇《学而》也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没有一个人了解你,但是不怨天、不尤人。不愠,不在心里烦闷。怨天尤人,觉得我是怎么一个了不起的人,你们都不了解我,看到人眉头就皱了:你们这些知识都是废品,我是当代的圣人,你们都是不了解我……就是那个样子,我是当代的才子。这个,人不知啊,没有这个“愠”,没有这个烦恼的心,才够得上是教育完成的一个人、受高级教育完成的人。

所以这个“不愠”这两个字,当我在十几年前到日本,跟一个日本教授俩谈起。我问到日本的大战以后,学术界同你们这些在政治上大人物的变化的时候,这位教授啊,(像我们两个都用笔写,我也讲不来日本话,他也讲不来中文,)他就拿起纸写,他说“愠人很多啊!”就是“人不知而不愠”(这个“愠”),因为他是个老教授中文很好,我们看了、对看,笑一笑。实际上“愠人”,就是心中不平的,本事没有多大——愠人很多。这个是讲到——所以真正的一个修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不过,孔子加一个结论:“唯圣者能之”。真正有内心修养、得内心之道的人,才能够做得到。得内心之道、做得到是如何呢?平凡而平淡。自己没有觉得比任何人、没有了不起。这样做到了,换句话说,解释上面的,“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才完成一个人。学问之道在此。这是两节连起来说明一个东西,说明一个人学问、道德修养成就的一个规范,一个标准。

下页:君子之道费而隐 中庸道体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