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录 < 儒以修身 < 儒家文化 :当前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南怀瑾

第二个,“隐恶而扬善”。我们这句话,中国文化的这句话讲做人的道德,对于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对于别人的事情,坏的,知道了,算了!都把它丢掉了;对于人家一点好的,某人的好处,要特别表扬。朋友之间,碰到某人问到他:某某人怎么样?虽然很讨厌他,你都要想他哪一点好,没有不好,你就说,哎!他那个鼻子长得好端正诶!也有一点好嘛!总有一点好。鼻子不好,那个牙齿也都掉了--哎,那个牙科给他镶得好好呦!你总抓一点好的来讲讲嘛!

可是人同人啊,专门喜欢攻击,讲人家坏的。做人应该是隐恶而扬善,这是行为道德,几千年来如此。当然这个道德也有坏处,啊,看在哪一方面用。

有时候对坏人对敌人就不可以这样了,这就是上面有一句话:“舜其大知也与!”做善事要大智慧做的,不是乱讲的。哎,你说因为隐恶而扬善,某某党坏透了,哎,我们总要想着某某党的好话讲讲,那就错了(众笑)!那就没得智慧了!对坏人也是如此啊!这是行为道德方面。

那么做功夫方面呢?隐恶而扬善,怎么叫(隐恶而扬善呢)?坏念头立刻要丢掉,善念要培养出来。所以慈悲,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讲慈悲,昨天晚上很多同学讨论,几个人真培养出慈悲心来?没有啊!那都是些“糍粑心”哪!糍粑就是台湾话叫“麻鸡”了,大陆上叫糍粑。啊,哪里有真慈悲心哪?都是“麻鸡心”哪(众笑)!啊,“糍粑心”,不是慈悲。

……清楚。但是不能绝对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他两方面的意见中和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的意思。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啊,就是模棱两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子。那么大概的差不多,你怎么办?——我看看再说吧(众笑)!那还怎么办?那就不是中庸了。可是后世都把那个“再说吧”、拖一下来解释中庸,所以,那就变成汤圆了,不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有裁定的作用,正反的意思,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它裁定。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这个执并不是一定讲大舜坚执两端,因为两端的偏见、人都是很坚执自己的意见,这个执是执两边的偏见,各有执着的。那么善于“用其中”就是致中和了,他把人家的执着,并不想叫你把执着的意见完全放弃,不可能,那是不可能,那不是中庸;即使你完全不对的意见太坚执了,也有他的需要、有他的道理,给你保留了一点点,达到你、满足你的需要再来改正你,这是舜。

所以,研究历史,看舜的用人,做事,他的确处理是这样处理。那所以看,非常高明,高明到极点。

所以大舜是圣人。一个种田出身的,甚至种田,干过陶器,什么打过鱼,他真不想当皇帝,后来逼得没得办法,尧实在找不到人继承位子了,几次要求他,他就逃,逃得没得办法再逃了,只好请他上去。所以,“执”跟“用”两个道理是这样说。

那么,因此孔子赞他一句话:其斯以为舜乎!照我们后世赞叹,历史上:“舜,万岁,万岁,万万岁!”孔子最高的赞叹不是这样。他说这就叫做舜,舜就是这样叫做舜。你说舜是佛,舜是上帝,舜是圣人,都不能代表他。你说某人同佛一样,不过是“同”佛一样;某人同菩萨一样,(不过是)“同”菩萨一样。他说舜就是舜——最高的赞叹!所以最高的赞叹:某人就是某人!因为每个人各有千秋,这个千秋的榜样,并不需要跟谁去学。所以“我像诸葛亮,我像关公”——你不过像而已,不是关公,不是诸葛亮。你说我是谁?我就是我。他有他的千秋,我有我的千秋。孔子赞叹舜这一句话赞叹到了极点。“其斯以为舜乎!”他说这就叫做舜!所以,叫他是圣人都是多余,这句赞叹他的话赞叹到了极点。因此,就是讲中庸的“用”。

下页: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 而不能期月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