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孔子的话,就讲这个“礼”了,孔子就说了,“子曰”就是孔子说的,“夏礼”,夏礼是夏朝的礼,夏禹王的那一朝。他说:我说的夏礼,“杞不足征也”。“杞”是什么呢?杞国就是夏朝的后代,夏朝灭亡了,后来夏朝的后代就在杞国,他的子孙是杞国的君主。“吾学殷礼”,孔子也学过殷礼,殷是殷纣王那个朝代,殷纣王开始就是成汤王。孔子对于殷礼也学过,学过什么呢?“有宋存焉”,宋国,在孔子那个时候宋国,就是殷朝的后代。那么他,“有宋存焉”,在前面讲,夏礼孔子学过,而且可以把夏朝的礼,都能说得很清楚。
虽是说得清楚,但要有证明,有人的证明,或者是有历史文献作证明,在古时候讲的文献是什么呢?就指的那些在当时候的人,他可以说出来,孔子自己说出来,还要找出,其它的人能够作证明,这叫“征”。如果说没有人作证明,有文字历史记载下来也可以,这也是征。但是孔子那个时候,孔子虽然夏礼能够说得清楚,但是没有人来做证明,也没有,历史的文字记载来作证明,所以“不足征也”。找到杞国,杞国是夏代的后人,在夏代的后人杞国,也没有这样的文献。所以《论语》里面讲,“文献不足”,文献不足以证明。因此孔子说:我虽然能够说,那不足以证明,也不能用。
再讲到殷礼,殷礼当然孔子更是学过了,“有宋存焉”。在《论语》里面讲,宋也是文献不足,既是文献不足,也是不足以证明。在这里是说“有宋存焉”,“有宋存焉”这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有宋,这个“礼”,还有文献可以证明,但是殷朝的礼,到现在到孔子那个时候,孔子已经是周朝,而且是东周了。殷朝的礼虽然存在,也有文献可考,但是那已经是周朝了,也不能够用了,这是一种讲法。再一种讲法,像孔颖达解释的这个两段,一段是讲杞,一段是讲宋,这两段的文字,互相照应的,那就是说,夏礼孔子既然能说,夏礼当然还是存在,就是因为文献不足,所以不能用。“殷礼有宋存”,不能用为什么呢?也是文献不足。这两句话互相补足的意思,这是孔颖达的解释,这两者解释都可以。
孔子讲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明前代的,夏朝也好,殷朝也好,那个“礼”到了周家,周家的礼乐,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本身虽然不是天子,他是一个大臣。但是大臣,他在周家是执政的,执政的大臣,而且还曾经代理过天子。那么“礼乐”是由他制定的,他制定的时候,可以说,非常完备了。周公在制定周朝的“礼乐”的时候,也并不是说,把前代的礼,完全否定的。他也是根据夏朝的“礼”,殷朝的“礼”,这个两代的“礼”。看看到了周家这个时候,前代的“礼”哪一些不适用了,就把它删除掉,哪一些,还是不能够废弃的,必须要保存的,那一定要保存下来。所以周公“制礼作乐”,删除不适用的“礼”,保存必须永久保存,不能废弃的那种“礼”。
那么这是在《论语》里面讲,“有损益”,“损”就是,把不合时代所需的就删除掉。这个“益”呢?还有不足的,除了保留下来的,经过删除以后,周家新的需要,把它补充,补充就是“益”、就是增益。周公制礼作乐是这样的,经过损益的,把原来的必须保留下来,然后再增加一些新的体,删除不适合需要的礼,这就是孔子曾经讲,“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在《论语》记载里,就是这么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