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中庸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

那么“久则征”了以后呢?“征则悠远”,因为你,得了这个效验之后,那你有信心了,就知道原来所下的功夫正确的。就跟一个人走路一样的,你一直走过来,一路走过来,你看的这个路是方向正确了。你看见路边的指标,也是正确的,你这个时候就是有信心,一直往前面走,那么这就是“悠远”。我们学做圣人的话,这个就不像煮饭那么简单,煮饭是拿来做个比喻而已。我们这是要走长远的路,走长远的路的时候,你在前面用的功夫,这个功夫不要间断,不间断这个效验就出来了,有效验出来的时候,你这个路,就一直可以走下去。假使说我们动不动有喜怒哀乐,自己控制不住了,这就谈不上一个“和”,那么我们这个“久则征”这就谈不上了。所以就是在这些方面,自己时时刻刻检查自己。检查我们自己的时候,确实做到了,能够做到“中和”了,“中”虽然是,一时候还没有到那种境界。但是无论如何要做到和气,待人,以及我们自己存在心里面,一定要和气,跟人家相处都要和谐,这一定要做到的。由勉强而做到自然,这就是“征”,这种征候就出现了。征候出现就能够久远,“悠远”,“悠”就当久字讲,长字讲,就能长远,这个路就是一直可以往下走,一定能够走到,成就圣人那个最终的境界。这是说比喻的话。

“悠远则博厚”,“悠远”这就是长久了,你用功夫学这个“诚”,学至诚,有前面这些征候都出现,自己信心有了,就觉得这个路,可以一直走下去。长远的路一直往下走的话,就是“博厚”啊!“博”,你愈走的时候,你具备的,能力也就是愈博愈厚。“博”是很广大的意思,“厚”呢?是深厚的意思,既广大又深厚。比如说我们求学吧!你读书愈多,你的知识愈是丰富。知识愈丰富的话,就能帮助你领悟那个真理啊。真理固然要靠我们聪明才智,可是学术、知识也很重要,多方面的知识供我们参考,我们学这个真理容易开悟。那么这样我们修道的话,不求学是不行的,学术是很重要。学术这样长久地学下来,就是非常丰富,丰富之后,你除了修道的功夫,用得很正确,在世间办事的时候,也一定办得好。所以这样叫“博厚”。

博厚再进一步“则高明”,“高”是形容这个是很高尚的,“明”是很光明。如果说你能够日久天长地这样求学、修道,已经有了征候,效验已经显现出来。继续往前面求学,学到后来,愈到后来愈博厚,博厚到这个时候就是“高明”了。我们学中庸之道,这个当中包含一般的学术,以及悟自己的本性,这个整体地来学,学的时候,你一天一天,学得非常丰富了,也开了智慧了。怎么开智慧呢?你把道理明白了,就开智慧啊!明白道理,你就把世间一切的知识,无论是科学的、哲学的,艺术的,都能够把它结合到,道上面去,拿这个道,来运用这一切的学术,这个学术有道来运用的话,它就变成有道的学问了。这是跟一般人只求学术,而不能够跟道,结合在一起的话,那是大不相同的。这里讲,“博厚则高明”,就是你那样日久天长地,来求学修道,你无论说话、无论办事,就比一般人不同。你的看法就比人家高明,你办事情的时候,办任何事情,人家不一定就办成功的,你一办就能成功,而且非常容易。

有一句俗话讲,“利令智昏”,利就是私人的利益,有私人的利益的时候,放在心里面,就使得,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不明了,变成昏智了。那个昏的智慧,那是什么智慧呢?就是一般人那些小的聪明,那个小聪明他用出来,专门来损人利己,那种小聪明。你要是用那种小聪明,来办事情,处处是障碍,他办不成功的。因此我们修道的人,不是为自私自利,我们不会“利令智昏”的,所以我们的智慧是明的,明智,有了明智的话,我们看事情看得明白,做事情能够成功,你办政治也是办得很好。你就是说话的话,你说任何一句话,对人家都是有利的,也就是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所以古人讲,真正是一个修道的人,修到有了成就的时候。成为圣人那更不必说,就是成就到了,贤人的地位,他就能,“一言而为天下法”了。说一句话,就能作天下人一个法则的,让天下人来效法他。所以这个高明,是由前面一步一步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这个“高明”是什么呢?我们一般人还做不到的,“高明”是拿天地来比。因此下面就是讲到了博厚。

下页:博厚以载物 高明以覆物 悠久以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