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周易与天文历法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古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的带头科学,而且古代天文学家皆精通阴阳学说,如汉代的张衡、唐代的李淳风、宋代的邵康节、元代的郭守敬等。八卦就是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发现的,它是与天文历法协同发展起来的,是古代天文历法的最初形式(无文字符号)。实际上,易道阴阳与古天文斗建律历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关系,其关系的核心在于日月四时阴阳、律吕阴阳与易道天之阴阳的关系,六十四卦具有干支纳音五行规律。《周易》八卦、六十四卦、干支、卦气等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它是易学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内蕴着科学的天时观,由于易学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促进了天文历法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六十四卦与干支甲子的出现,并有机结合起来反应天地阴阳之象,终于使回归年与朔望周期协调起来。因此通过古代历数可以证实八卦和天文学的兼融关系,八卦和六十花甲数一起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天象,而且还能推衍历数,它们既是天体运行的客观标志,又是协调履历度量数、统一纪历年月日象数符号。

中国古代将北极星看作宇宙中真正的“不动点”及一切天文观测的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斗转星移”之说,仰望夜空,先人感到头上有个半球圆顶,上面布满了无数星斗,古人便把这个球面看作天球。由于地球自转,在古代天文学家看来,天球是绕着天球北极(北极星附近)的轴转动。地球有赤道,天球上也有天赤道它过天球中腹,与天球转轴垂直。如同地球上的点可用经纬度表示一样,天球上任何天体的位置均可用赤经和赤纬表示。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于是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太阳不仅随天球一起每天转一圈,它在天球上相对于其它恒星也在移动。太阳在天球上每年移动的轨道叫黄道,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经过这两点时,正逢春分、秋分两个节气。观测者的正上方叫天顶,天球上过天项和天北极的圈叫子午圈,天球上每颗恒星一昼夜均会经过子午圈两次。现代天文学中的天球、天项、赤道、黄道、赤经、黄经、二分二至、岁差、交点月等等都沿用中国古天文学的内容,真可谓不胜枚举。并且早在春秋之前,中国先民已将天球中临近黄、赤道的区域分为二十八个区,即二十八宿,分别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概念形成后,古人又将四象(四方天象)概念与二十八宿结合起来。这样天球以二十八宿为刻度,四象分布四方,每时更一象限,四时更四彖限为一周天。故以二分二至定中星,易卦以坎离震兑四卦纪四时。春分点在东方,青龙七宿居之,象征春三月,万物发陈,故以震卦配之;夏至点在南方,朱雀七宿居之,象征夏三月,万物繁茂,故以离卦配之;秋分点在西方,白虎七宿居之,象征秋三月,万物成熟,故以兑卦配之;冬至点在北方,玄武七宿居之,象征冬三月,万物闭藏,故以坎卦配之。

至于我国的历法,自黄帝始有史书记载的达99种,但大多已经失传。我国古代是阴阳合历。它是以阴历为基础,以置闰之法协调阴阳历,即3年一闰,5年再润,19年七闰始能齐一。也就是说当太阳视运动为19周,月行235周,恰至冬至朔日夜半子时相会。古代是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365日而成岁,平年354日,闰年为384日。太阳日周期历12时辰为一日,合今24小时,1440分钟。以序卦顺序一卦值一日,坎离震兑值二至二分。乾值甲子,坤值乙丑,直至未济值癸亥,周而复始尽360日。以一日十二时辰再分,则以乾坤两卦代表昼夜,乾坤计十二爻,每爻当一时辰,共当十二时辰,并以十二地支计十二时辰,与十二消息卦相配表示阴阳消长变化之象。再以乾坤两卦分360策,其余每卦的六策,坎离震兑四卦计24策,以演24气,360策和周天360度。

卦气五日一候,每月六候,十二个月即七十二候。每月配五卦,十二月配六十卦,余四卦坎离震兑分主四时。每月五卦计三十爻,一爻主一日,五卦当六候;十二月六十卦当七十二候。六十卦中,每月以辟卦为主,故称十二月卦。十二月卦表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晷影的变化。从冬至子月起的六个月,晷影从最长不断缩短周易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六卦表示阳长阴消之象;从夏年午月起的六个月,则晷景从最短不断增长,周易以姤、遁、否、管、剥、坤六卦表示阴长阳消之象。并且自子至巳,冬至到立春,春分到立夏,气温由寒渐温而暑,呈上升趋势;自午至亥,夏至到立秋,秋分到立冬,气温由暑渐凉而寒,呈下降趋势。可见,十二消息卦不仅揭示了四季昼夜长短的节度性,而且体现了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循环变迁的节律性。我国古人对太阳回归年周期上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特征的认识,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一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历法经过“数更仪象,日测月验,随时更改,务与天合”,使之日趋完善。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就是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对历法进行了第一次改革,首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当时的回归已经精确到365.250162天,与现在的观测数据差约11分钟;朔望月为29.530864天,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29.530589天,误差不到24秒。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改革闰法并引入岁差创立了大明历,将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使之更符合天象的实际闰月的计算更精确。并首次求出交点的日数为27.21223日,现在测得的交点月日数是27.21222为正确推算日月食的发生时间和位置创造了条件。元代郭守敬集占今中外历法之大成,颁布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授时历,回归年和朔望月分别精确到了365.2425和29.530593天,与现代测得的结果分别差26.4秒和0.35秒。公元1608年,明代邢云路测得一回归年为365.242190日,与现代技术条件下测得的误差不到0.35秒,其精确度远远超过了当时欧洲的天文学水平。实际上,我国的天文历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与易卦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也正是易卦、卦气、物候、律历、干支之间密合的关键所在。并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一直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下页: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