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中,有两部历劫不灭、光辉灿烂的文献巨著:一是位于群经之首的《周易》,一是历来被医家奉为医方之祖的《黄帝内经》。尽管《周易》成书时间早于《黄帝内经》,但它们之间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故明代名医张景岳有“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的说法,《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干支学说都本《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周易》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就连那些完全被西化了的学子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医的伟大之处,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向被西方视为“江湖郎中的把戏”的中医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青睐。中医与《周易》的结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特有的诊疗方法,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临床实验证明确有其独到之处。现将一些与《周易》密切相关的诊法简介如下:

(1)体质诊病法:该法由来已久,是根据阴阳、八卦、五行学说和人的健康状况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包括八卦体质诊法、阴阳二十五人象自测法、五行之人体诊断法。

(2)八卦诊病法:是通过八卦所对应的部位反应脏腑及人体各部位的病变,确定所患病症。它包括眼八卦诊法、耳八卦诊法、鼻八卦诊法、脐八卦诊法、手掌八卦诊法、足八卦诊法、全身八卦诊法、八卦脉诊法。

(3)阴阳、五行、三才诊病法:阴阳测病法是把病分为阴阳,诊病过程中属阳的表现可能是疾病的热证、实证及疾病的向外发展方式;属阴的表现则可能代表疾病的寒证、虚证及向内的发展方式。然后通过特定的医疗措施或药物使其达到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健康。五行测病法是根据蕴含于人体和自律正常活动之内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而表现出来的异常和病态来诊病,目前五味诊断法最为常用。三才测病法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尺肤诊象,它是将肘以下的皮肤分为上、中、下三节,每一节中又分左、中、右三部分,并各配合于人体的不同部位,这样可以细致地推断人体各部位的病变。

(4)星占术测病法:是根据天人感应原理,以阴阳、五行、八卦、二十八宿及日周星辰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来诊病,它包括日相测病术、月相测病术、二十八宿星占法和五星占术。现代科学实验也证明天体的运行的确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变。

周易不仅可以用于诊病,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治病。在通过阴阳、五行、八卦、运气、脏象、经络等确诊病症后,根据具体病症使用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等八种基本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以使其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其中主要是用各种方剂,所用的药物(基本上都为天然药)主要是依据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等药物原理,将性能不同的药组合形成千差万别的方剂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另一种中医最经典的疗法就是针炙,其在西方早负有盛名。它是通过针刺人体腧穴或以燃烧艾绒熏灼腧穴部位的皮肤或病患部位,以疏通经络脏腑气血运行,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和恢复正常功能状态的治疗方法。九宫八卦在针灸中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它们与奇经八脉交会穴关系密切,并与河图洛书紧密联系,由此演变的九宫、八卦数及干支配合图是灵龟飞腾八法流注的重要内容。灵龟八法是八脉交会穴与八卦相配合并参照八卦用宫数而形成的,它是依照病人就诊日时干支进行计算流注驭穴的一种方法,八脉配八卦的顺序依照徐风的灵龟八法歌:“坎一连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飞腾八法是以奇经八穴与八卦为基础,按天干时辰开穴治病的一种方法,与灵龟八法不同的是它注重从天干取穴,配穴原则依据飞腾八法歌:“壬甲公孙及是前,丙居艮上内关然,戊为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头震相连,辛上后溪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巳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生。”

除此之外,上世纪90年代李山玉医师又推出了八卦象数疗法,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它是以八卦学说为核心,以中医脏象理论为基础,以八卦象数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以“八卦为体,五行为用;比类取象,以象定数;辩证施治,平衡阴阳”为原则,得一组象数密码配方,并通过默念该组数字达到治病的目的的奇特治疗方法。

当然,中医与周易的结合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可以说随处都能看到周易的影子。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医易义》中有“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和阴阳消长之机。虽然阴阳以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日天人一理也,同此阴阳乜;易医同源者,同此变化也”。

清代名医唐宗海在《医易通说》中,叙述了太极、两仪、四象、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爻位、十二辟卦等易学理论在传统医学上的应用,认为医学是易学之源,易学是医学之绪。可见周易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密切之至。

君子之道 中庸思想 理学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