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易经文化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仁者拟德而占德性仁义求福吉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人皆有预知未来、驾驭命运的需求和趋利避害、获取福庆的愿望,然而如何满足这个需求、实现这个愿望?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圣贤一直苦苦思虑和探索的问题。星占、历法占、龟卜、梦占、筮占等各种占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的不同的预测方法。孔子站在儒家的立场,认为人之德性修养优越于卜筮的预测。卜筮是人对于自身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当德行丧失和智慧缺乏时,则多用卜筮。而德行除了可以净化社会环境、协调人与人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外,还可以明察秋毫。换言之,真正有道德和智慧的人无需卜筮,可以洞察几微,预知未来。孔子曾明确指出:“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要》)这是说,丧失德行的人才乞求神灵,缺乏智谋的人才频繁卜筮。孔子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论语·宪问》)也是此意。孔子在评论漆雕马人时也有类似的观点。漆雕马人作为臧氏家臣,侍奉臧文仲、臧武仲及武仲之子孺子容三个鲁大夫。孔子问漆雕马人三个大夫谁最贤能?漆雕马人告诉孔子,文仲执政三年占卜一次,武仲执政三年占两次,孺子容执政,三年占三次。孔子说:“君子哉,漆雕氏之子!其言人之美也隐而显,其言人之过也微而著。故智不能及,明不能见,得无数卜乎?”(《说苑·权谋》)孔子言“智不能及,明不能见,得无数卜乎”说的是智慧不足而不能洞察明见,故必须借助占卜。因此,在孔子看来,德行和卜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取吉庆的方法。如他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要》)

《盐铁论》引用过此话,并予以解释:“古者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宽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今世俗宽于行而求于鬼神,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而贵势,至忘而信日,听驰言而幸得,出实物而享福。”(《散不足》第二十九)此是说,君子德行求福和仁义求吉,故很少运用祭祀和卜筮。孔子晚年评论楚昭王也表达了此意。《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昭王有病,占卜人认为是河神在作祟,劝说其举行祭祀。昭王认为,自己未失德,则未祭祀。孔子说:“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基于此,孔子提倡以德获得福庆。这种以德求福观点与《文言》思想完全一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提倡以《周易》中德义求福,认为真正善为《易》者,则必是大德大智慧之人,此种人无需占筮,可以洞察吉凶,即所谓“不占而已”。这里不占,是以德代占。“赞以德而占以义者。”(《衷》)“疑德而占,则《易》可用也。”(《衷》)相反,没有德行的人不可真正理解和掌握《周易》,即所谓“无德则不能知《易》”。“无德而占,则《易》亦不当。”(《衷》)故他提出了“德义无小,失宗无大”(《二三子》)观点,此句话是说获得善德不在小,遭失宗庙之灾不论大,即福祸善恶不论大小。孔子还举小人为例,说明小人不去恶行善,最终遭受杀身之祸:“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今本《系辞传》)小人所作所为,无需占卜可知凶多吉少。

由此看来,以仁为核心的德义重于卜筮、取代卜筮是孔子学易最重要的选择。孔子所谓不占并不是摒弃筮占,而是以德为占。其易学话语下重德义也非一般道德修养,而是以取代筮占为目的,吉凶与自己行为密切相关,取决于自己。

下页:闲邪存其诚 正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