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相比较而言,《五经》就显得比较生疏了。所谓《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在这五部经里,有《尚书》《春秋》两部史书,一部礼仪制度方面的,即是《礼记》。而《诗经》则是一部诗歌总集,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周易》,则涵盖了更多宇宙人生的哲理。
由此来看,《五经》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与此相比,《四书》就有所不同了。尽管《四书》所涉及的范畴一样广泛,但从内涵上来看,更像是对《五经》的一种挖掘和简化,更加生活化,也更加人性化。《四书》的这种特点,尽管让它离人们的生活更近,也更容易让后人体会,但也存在丧失很多内涵的风险。
这种状况,到了明朝之后,就比较明显地展现出来了。明朝之后规定科举内容,主要限于《四书》,而且以朱熹集注为标准,从此中华文化也就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单调。所以,整体上来看,尽管《四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定格很重要,但不能忘了《四书》的源头活水来自于《五经》。
从文化的形成历程来看,《五经》在前,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在后。所以系统了解《五经》,对正确理会《四书》乃至《道德经》,不但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必需的。夫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现在看来,这不单单是谦辞,也隐含说明了夫子思想源头之所在。(了一)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