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孔子的“亲亲之爱”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孔子认为爱是有差别的

亲亲之爱,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认为,这是人性的基础,或者说道德的基础。因为只要是一个人,都会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这是人的天性,不需要教育的。如果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兄弟、爱自己的孩子,还要教育,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这是道德的人性基础。不需要论证的,不需要讨论的,可以作为一个学说体系的逻辑起点。

亲亲之爱怎么样发展为道德呢?孔子又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孝,一个叫悌。孝是爱父母。用亲亲之爱,首先爱的是父母,爱父母是孝。父母要爱,父母的父母要不要爱?也要爱。祖父母的父母该不该爱,也该爱,这样就往上爱上去了。那么,子女爱父母,父母该不该爱子女?也该。因为儒家的思想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平等但是对等。儒家思想的特点是主张人与人不平等。

孔子认为子女要孝父母,父母要慈。不是说你做父母的可以粗暴,不可以粗暴,你要慈爱。子女爱父母,父母爱子女,是双向的,互动的。纵向的人际关系就全爱了。

横向的是什么呢?是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哥哥爱弟弟,叫做友。弟弟爱哥哥,叫做敬,兄友弟敬,也是双向的,对等的。堂兄弟、表兄弟、诸兄弟都要爱,相当于兄弟的同学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老乡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战友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同事也应该爱,相当于兄弟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也要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是孔子的亲亲之爱。

而墨子认为爱就不应该有等级,他主张人人平等。墨家认为,必须给所有的人相同的爱,一模一样的爱叫“兼爱”。兼爱就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完全一样的爱。而且墨家认为儒家这种等级根本就没有道理。这就是儒墨两家争论的焦点所在,仁爱还是兼爱。(易中天)

下页: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兄弟观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