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析疑辨正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

《论语》中,“仁”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相较而言,孔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直”却鲜有关注,特别是针对西方、老子“以德报怨”之学说,孔子实则早有“以直报怨”的观点可做回应。何者更加高明?此问题值得思索和探究。

在人与人交往和发展中,总会因为人趋利避害的本心,抑或利益分配的不公等诸多原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作为人情感情绪之一的“怨”随之产生,并与委屈,仇恨一类情绪相伴。随意翻开卷帙浩繁的人类史--征战,屠杀,歧视,诈骗,报复……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问题似乎从来都层出不穷,擢发难数。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和主观存在的不满情绪,《论语》中提到孔子所认为值得倡导的应对方式。这段记载如下: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第十四》)

有人说用恩德恩惠来回报仇怨怎么样,而孔子认为应该用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其实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也分别被不同的人接受,并且两者都基于一个“恕”的出发点。但是,在具体应对问题上,仍有着“度”的差别和区分。

《论语》中的“直”既有出乎本心的合情性,又有推而广之的合理性;既有区分“德”与“怨”的理论作用,又有“矫枉”的实际效用;既可以指导个人情感,又可以维系社会性公德。可能我们人类的问题注定层出不穷,纷争不断,所以人类本身面对问题,选取的态度和姿态几乎可以决定问题的去留和生存的方向。我们可能难以找出很多矛盾的真正解决办法,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先找到应对矛盾时候一个最基本的区分尺度--那就是,面对基本的恩德和仇恨,即便我们的应对行为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牵扯而错综复杂,但是至少可以确立的是--我们首先可以,并且有必要进行一个应对态度上的区分。这就是《论语》中“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为值得重视的意涵。

注:儒家非常重视“智”,并有智在仁上之说。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用德还是用直,都不是简单的事。尤其是后人,用直来解决现实中的烦恼恩怨,要看各人的智慧及具体修行境界而有差别。其实,佛家也有相关典故,如《金刚经》中歌利王伤害忍辱仙人,仙人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说:“等我以后修炼成佛,一定要第一个度化你。”还有典故,世尊前世曾为救五百商人而害一贼命。所以,不能简单的分别何者更高明,何者更迂腐。应当以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不同的层面,或圣人所证悟的境界高低,而具体论之。

下页:德治与法治孰优孰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