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经典语句,经常被人断章取义,就像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认为:不孝的事情很多,没有后代为最。但是,这根本不是本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意。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一句后面是解释,非常重要,意思是:舜没有禀告、请求,就娶妻了,这就是“无后”。很明显,“无后”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按照孟子的原文,“无后”的意思是“不告”,“后”的意思与“前”相对应,也就是说舜娶了妻子,事后也没有禀告父母,没有尽到孝道。
不孝不止有三,而是有五。《孟子离娄章句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有五,但没有一条是指“没有后代”。而把“无后”解释成“没有后代”的,是东汉赵岐《十三经注疏》的批注,由此讹传了近二千年。
“无后为大”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孟子前面说“不孝有三”,后面又说“不孝者五”呢?孟子说的“五不孝”,其中前三条:懒惰、帾齤搏喝酒、好财,最终的结果都是“不顾父母之养”,后两条分别是“以为父母戮”和“以危父母”。戮是指羞辱。因此这五不孝,其实也是三不孝:不顾父母之养、让父母受到羞辱、连累危及父母。其中第一条:不顾父母之养,又包含了三条原因。因此,不顾父母之养,是“三不孝”中最大的。结合《孟子离娄章句》的上下文可知:无后为大,无后也是指的“不顾父母之养”。
无后为大,是专门用来评价舜的。最大的不孝是不顾父母之养,理由有三条。但是,对于舜来说,舜没有偷懒,没有嗜酒,没有好财,但也造成了“不顾父母之养”的后果,就是娶媳妇没有禀告父母,这不是不拿父母当回事儿吗?这不也是不顾父母之养吗?另外,孟子特别爱拿舜说事儿。据说《孟子》有三万多字,其中,舜出现过上百次。绝大多数都是赞美舜的。同时,孟子也指出,舜也有不孝之处,其中,以娶妻没有后来禀告为最。舜当时的处境很微妙,是一个悖论。舜很孝顺,即使父亲和弟弟想杀他,他也一如既往的孝敬父母,这使得父亲后来感到羞愧。而舜如果真的被父亲和弟弟杀死了,他的死也会连累到父亲。这两条就是“五不孝”或“三不孝”的后两条。但这两条,都没有舜娶了尧的女儿而没有告诉父亲更甚。
综上所述,作为普通人,不孝有五。对舜来说,不孝有三。但是不管怎样,不赡养父母就是最大的不孝。至于有没有后代,其实不是孟子思想中不孝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