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和“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在儒家思想当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就是“圣贤”之人,即具备了“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圣人”、“君子”。儒家认为,善于自省和自律是“圣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
比如《论语》中记载: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君子”是无所畏惧的,因为“君子”的言行是无愧于良心和德性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贤人,应该学习他的美德,并努力赶上去;看见不贤的人,则应以其缺点为鉴,并自我检查,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和规劝,同时也反映出孔子自身的美德。
韩愈认为: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韩愈通过古今的对比,阐述了古之君子的美德。古之君子善于自责,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人则宽容而简约,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们自省的标准很高,也就无暇去责人;而现在有些人则恰恰相反,对别人过于苛刻,对自己则要求甚少,这样,自己丧失了上进的动力,别人也失去了“为善”的信心。
元代的许衡说: “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何暇有工夫责人。”善于自省、自责的行为是美德,不善于自省、自责,惯于责怪别人则是不好的品行;善于自省、自责的人可以成全别人的仁善之举,相反,不善于自省、自责的人则会发展自己的不良习气。“责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
明代的湛若水认为,君子的全部内涵,只不过是反省、“反己”而己,他说: “君子之学,反己而已。反己,则见其不能不愧于天,故不怨;见其不能不怍于人,故不尤。”由此看来,善于还是不善于自省,成为区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