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修身齐家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类别:儒学中修 作者: ( 字号:   )

(1)“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忠,是一种责任意识。人要对自己、家庭要负责任,忠于人生、忠于家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负责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为人谋,而不忠乎”?对人民、对国家,要忠心耿耿“精忠报国”,“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热爱祖国是一种情感,忠于祖国是一种责任。

责任,是改革开放30年的核心价值。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行各业的“岗位责任制”,各级政俯和官员对人民的极端负责任。责任,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主要精神杠杆。责任,决定一切产品的质量和国家的形象。科学技术越是现代化,对人的责任意识要求越高,它关乎社会生活是正常运转,还是立刻全部瘫痪。

新一代国民的责任意识,关系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关系着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与效率。因此,高度重视责任意识的教育。将“忠”的教育放在首位,就是要突出责任意识教育。用责任理解“忠”,就能够扬弃其过时的“愚忠”,弘扬“忠”的精华。以往对“忠”的偏见,削弱了“责任意识”教育,值得反省。一代新人的“责任意识”淡化,是对国家发展的潜在威胁。

(2)“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爱、“仁者自爱“、“仁者爱人”,爱己、爱人、爱家庭、爱社群、爱国家、爱和平、爱天地。爱,是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情感基础。孝乃社会和谐之源,无孝难有天下和谐。孝道,是血缘亲情之伦理,它具有永恒性,并能延伸到整个社会。孝乃德之本。孝,是形成其他品德的起点与情感基础。孝育,是爱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它不应灌输“愚孝”,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

(3)“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诚,一是真,二是实,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人类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真与假对立,实与虚同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凸显, 因为以假乱真,以虚代实,成为见利忘义,图财害命等等非人道行为的主要手段。“315”打假行动、“百城万店无假货”的活动,连年开展,即使治标不治本,也能有很大的成效,成效越大,越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学校多年不提“诚”的教育,造成国民“诚意”的淡化,值得反省。

(4)“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明,而且具有普世性。人们若不能“言而有信”,市场经济何以良性运行,社会难有和谐。有关的管理制度,建立信誉档案等等,都是需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信”的教育,是国民“信”意识的提升。

(5)“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礼,是明人伦、守分寸,显平等,是人际文明的规范。博文约礼,礼是规规矩矩的做人。礼是自敬、敬人,敬是礼的灵魂,敬生礼、礼生和、和为贵。明礼而守法,礼,是法律的前身,法从礼生。

礼是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国家的文明与尊严的象征。“礼之用和为贵”。礼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富而好礼”,“仓廪实而知礼义”,建设小康社会,呼唤礼 。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礼崩乐坏”,必须“克己复礼”。行礼,重在“明礼”,要知道“不学礼,无以立”,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今中国,从来没有离开过“礼”。而今,国人对于“礼“要继承与开新,研究“新习俗”演化“新礼仪”,再现“礼仪之邦”。

(6)“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义,是“应当”、“合理”、“善”、“美”。“义者,宜也”。义,是人生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身正气,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义,是价值观。在义与利面前,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义,是利他奉献。义举行善,无私奉献。义,是一种道德境界,高尚人格。人生观、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就是”义”的教育。

(7)“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廉,是“吏德”、“仕者之德”,不恶不贪、立身清白为廉洁。“廉”是为官之本。廉洁成风,国泰民安;贪污盛行,民不聊生。廉是“为官之宝”。廉洁之官被尊为“清官“,不廉之吏是“贪官污吏”。

反腐倡廉,在于养廉,“以廉克贪”。养廉,是培养吏德之要、是治吏之举。倡廉对上严,惩贪先治官;“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正百官以正万民”,“正己匡业”。反腐倡廉,在于惩贪,“依法治贪”。

养廉,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廉,是公民的一种道德素质,这种道德素质要从小培养。中国有着优良的廉洁教育传统,在一些童蒙读物和家训中,把勤劳俭朴的教育作为廉洁教育的基础。认为,勤劳知节俭,俭朴生清廉。廉以勤为本,勤俭立清廉。北宋贾昌朝诫子孙“清廉为最”;北宋包拯以石碑训子孙“为官清廉”;北宋欧阳修之母教子学父“为官清廉”,成为历史佳话;南宋陆游教子为官要清廉自守,“勿贪求”,“一钱亦分明,一钱不妄取”。这种早期教育,对一代代国人形成勤俭、廉洁的美德,起了直接的作用。可见,倡廉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香港廉政公署从1974年至今,连续20余年坚持给中小学生编写德育教科书,进行以廉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经收到举世公认的教育效果。这一经验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

(8)“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耻辱,“耻,辱也”。耻、知耻,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是一种道德心理,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道德判断,它既是个体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知耻近乎勇”。

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人,容易成为无恶不做的无耻之徒。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无)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培养新一代国民的知耻之心,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学会做人,必须从知耻开始;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以上对“八德”内涵的粗浅解读,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孝是道德情感基础,耻是道德心理机制,忠是道德责任,义是道德境界,礼是道德行为,诚、信、廉三德,是道德主体的道德品质。八德,在个体品德结构中的地位与价值,构成了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王殿卿)

下页:陈来:儒家教你“怎么做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