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理学心学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孟子“知天”:天人合一之境的确立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字号:   )

“天”在孟子那里也是经常被使用的一个字眼,并且每处的意思都不尽一致。概括起来说,孟子使用的“天”可分为两个层面的意义,即: 一是与经验世界相联系的“天”,一是与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天”。但从人学哲学的视界立论,能体现人之自我存在和主体性价值的,则是后者那个与人之善心善性相通并作为最高精神之境的“天”。

关于与经验世界相联系的“天”,主要有三种情形: 其一,指自然、天性。《孟子·万章上》说: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孟子·尽心上》则说: “形色,天性也。”这种“天”颇有道家自然主义的气息,或许是接受了它的影响?但在《孟子》书中尚属于个别例证。其二,指精神寄托。《万章下》说: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告子下》则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尽心上》又说: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前两段引文中的“天”虽然具有先验化的色彩,但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孟子借用这种“天”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大人物”如何与一般人之不同,如何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故此种“天”则是为人生注入了一种精神支撑力量。后一段引文中的“天”,与孔子说的“不怨天,不尤人”(《宪问》)、“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相仿佛,皆属于空洞的精神抽象。其三,“天”含有社会人事意义。这集中体现在《孟子·万章上》所载孟子与其学生万章讨论君权来源的一段文字中。万章以尧舜之间权力的嬗变求问孟子,孟子回答说: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这里的“天不言”语,是说“天”以天下给舜,不是用反复叮咛告诫他的方式,而是看舜的社会人事行为能否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即“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所作的这种回答虽然尚存有以前君权神授、天授的印痕,但其实质则是宣扬一种“天与”即“民与”的“君权民受”的民主思想。

但是,过去有不少论者将《孟子》书中的“天”等同于殷周的“天命”论,这种看法有违于该书的原旨。就拿孟子的“天”指天性、自然来说,这不仅不属于“天命”论,相反则闪烁着一种理性精神,其与殷周时期的神学之“天”是相反对的。再拿他把“天”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来说,这实际上是把外在化的“天”精神化、内在化,使“天”成为表达人之精神意图的工具。即使孟子提出“天与”即“民与”的“君权民授”思想,也是假托“天”以宣扬人道、治道的人学思想,其实质仍然使“天”具有较多的主观化倾向。孟子对“天”所作的这种诠释与转换,不仅进一步冲击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传统神学之天对人的精神控制,而且也为他向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学理论作了铺垫。

关于与精神世界相联系的“天”,即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知天”之“天”,它在这里实际上是表征人之最高精神境界。因为按照孟子的哲学理路,既然“尽心”是一个主体自我与“心”本体相合一的自我体验过程,那么这种对人之自我的善心善性体验的极致,必然是展示主体自我价值的最高精神境界的确立。故而,孟子从尽心、知性发展到提出“知天”,这既是他提升自我过程的逻辑归宿,又体现了他探讨人类终极关怀问题的诉求。大概正是基于这种致思路向,《孟子·尽心上》在表述完“尽心、知性、知天”后接着说: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对这里的“事天”,一般都释为敬奉“天”。实际上“事”作动词用,相当于从事、做事的意思,也可引申为建构、重构之意。就是说,孟子认为存心养性的目的,在于去重新从事于“天”,或重新认识、重新建构“天”。人只要本着这种目的,即便对自己肉体生命的长短都无需用心考虑,最重要的是通过修养自己的善心善性以获得永恒的精神生命。可见,这种存心、养性、事天的层层递进的说理方式,旨在说明“天”乃人之生命精神的开显,并表达了孟子试图用善心善性的价值去解构“天”之传统内涵的强烈愿望。

可能受《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影响,不少论者将孟子的“知天”、“事天”、“天”视作人之外在的价值源头,并认为它具有“存在”的意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关涉到孟子的人学哲学中关于天道与“心”、“性”的贯通方式问题,亦即关涉到他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怎样建构的问题。由于孟子的理论基础是以性善论为特征的心性论,故他达致“天人合一”之境的方式,不是先将“天”作为价值源头而下贯于人之性命,而是坚持以人看“天”、以人之善心善性去诠释“天”,并通过对这种善心善性的不断提升与扩展而使“天”价值化、形上化,从而使其成为呈现人之本心本性的精神之境,所谓主体自我也正是体现在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中。因此,孟子对精神之境的建构,所走的是一条由内及外、自下而上的主观精神膨胀的路子,其与《中庸》那种把“天”作为价值根源而安置于客观世界之上的形上学建构方式相比,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当然,孟子也曾说过与《中庸》以“天命”表征外在化价值源头相仿佛的话,即《离娄上》所说: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但此段话的主要意向,是在强调人只有以精诚无妄的态度进行自己的心性修养,才能开显那个纯正而真实的“天道”,这还是立足于主体自我的善心善性来说的,并没有直接赋予“天道”以“善”的价值源头。相反,此段话倒是从修养工夫的层面,进一步显示了孟子所选择的自下而上的建构形上之境的思维进路。(丁原明)

下页:孟子论“性”是否同于朱子形而上学的“理”?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