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理学心学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理学建构与《四书》学形成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 瀛楀彿: 鍗�銆€鍗� )

《四书》学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唐宋之际的儒学复兴运动背景下发生的。西汉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之后,它已经从知识学术领域扩展到国家制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初步建构成一种区别于其它文明的儒家文明体。到了唐宋之际,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从儒学的外部来看,佛道两教在学理及个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故而在社会中有十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从儒学的内部来看,由于汉唐儒学沉溺章句训诂,学术格局偏狭,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故而儒学的内在危机终于爆发。但是,儒教文明的中国必然要求儒学能够复兴,从唐中叶到北宋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股复兴儒学的运动,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如韩愈、柳宗元、李翱、胡瑗、孙复、石介等,在批判佛道二教异端邪说的同时,倡导复兴儒家之道,回归千年之前的孔孟之道。

儒学要能够在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宋代复兴,就不是一个回归先秦孔孟传统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对儒学作出创造性的发展。宋儒是一批极具思想创新的学者群体,宋学也是一种对“性与天道”的形上理论有着精深思考的学术体系,所以,宋代儒学虽是以复兴先秦孔孟儒学为旗帜,其实却是在建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即在当时或后世所称之的“义理之学”。北宋时期的学术文化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儒家学者,从“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到“三苏”为代表的蜀学学派团体;从当时居于社会文化统治地位的王安石“荆公新学”,到后来被道学推崇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他们似乎都对“经以明道,文以通理”的义理之学表现出空前的理论兴趣。特别是“北宋五子”的学术思想中,无不包含着对“性与天道”的形上思辨,从而构建了一个含哲学——信仰为一体的理学思想体系。

儒学学术思想从来就是以儒家经典为依托的。汉唐儒学所依托、研习的基本经典是《五经》,两宋儒家学者所关注的是心性义理问题,虽然他们能够通过注释、发挥《五经》来阐发其心性理论问题,但是由于《五经》原典之中存在着心性理论资源稀散与文字艰涩的问题,学者总是面临“《六经》工夫多,得效少”的困境。而相比较而言,《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则心性理论资源丰厚、文字通畅明白,以《四书》为依据完全可以构建起“性与天道”的理学思想体系。因此,宋代儒家学者纷纷重视起《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并通过对这些经典的重新诠释,建立起一种不同于汉唐经学的新学术体系。

早在倡导复兴儒学的唐中叶开始,韩愈、李翱等儒家学者就表现出对《论语》、《大学》、《孟子》、《中庸》的特别兴趣和重视,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四部书在儒学复兴、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到了北宋时期,《四书》则在群星灿烂的儒家学者那里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从宋初开始,《论语》的地位一步步提高,注解《论语》的著作层出不穷。《孟子》一书的地位更是出现了突出的变化,汉唐以来一直作为“子书”的《孟子》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这一尊孟子、研《孟子》的热潮,导致北宋宣和年间《孟子》被刊刻成石经并成为《十三经》之一。而《大学》、《中庸》则被学者们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篇,成为儒家学者们纷纷研读、注解的独立经典。

这一点,在被称为理学家的学者群体那里,就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四书》学的体系就愈加完备。在理学思想体系的初创者周敦颐、张载那里,还表现出将《五经》中《周易》与《四书》结合起来的特点。理学开山周敦颐的代表著作《太极图说》、《通书》,虽然均是《易》学著作,但是他大量引用、汲收《中庸》、《孟子》以及《论语》中的思想与范畴,《四书》中的“诚”、“中和”、“养心”以及“孔颜乐处”等,成为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核心。张载之学亦是如此,《宋史》称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从而构筑了一个以《四书》的思想范畴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他的理学体系大量汲收《四书》的思想与范畴,使得他对《四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作了特别高的评价,并首次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列而论,表现出对《四书》的特别关注和重视。而到了理学奠基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那里,《四书》的重视程度则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二程不仅自觉地、全面地构筑以《四书》为主要依托的理学思想体系,通过解释、发挥《四书》的思想与范畴以建立天理论、人性论、格物致知论以及居敬涵养论的理学体系,尤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明确将《四书》列之于《五经》之上,认为只要研治好《四书》,《五经》则可“不治而明”。二程的理学体系及《四书》学的思想深刻地影响其后学,二程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不仅继承了二程建构的理学思想体系,同时也继承了二程通过诠释《四书》以建构思想体系的学术取向。

宋代儒家学者不仅普遍地表现出对《四书》的学术关注,并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角度阐发《四书》大义。尤值得深思的是,宋代不同的儒学学派以及理学内部的不同学派,其学术思想体系、学术观点的差异性,又往往体现在他们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各典籍的不同理解、不同汲收等方面。譬如,北宋有理学派、荆公新学、三苏蜀学几个不同的重要学派。理学派总是将《四书》看成是一个内在学术精神一致的整体,而荆公新学、三苏蜀学则仅对《论语》、《孟子》等典籍感兴趣,而对理学派十分重视的《大学》、《中庸》关注不多,故而他们的学术体系中缺乏《大学》中从内圣修身到外王经世的为学规模和程序。另外他们的学术思想差异也与他们对《四书》的不同诠释有关。理学派将《四书》统一起来,故而在人性论上坚持《孟子》的性善论,并将《孟子》与《论语》中的人性学说统合起来。而荆公新学、三苏蜀学则是以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去诘难、否定孟子的性善论,最终得出“性不可以善恶言”的结论。

宋代儒学存在理学派、非理学派的差别,另外理学内部也分为不同学派,而且,理学内部的不同学派也与他们对《四书》的不同理解、不同汲收相关。尽管理学派将《四书》看作是内在学术精神一致的整体,但是由于《四书》中各书又有自己不同的思想倾向、学术特色,理学派内部的各个不同的理学家往往根据自己独特的学术旨趣、思想方法去选择、解读经典,并且往往是由某一、两部经典为主去解读、会通其它经书,从而产生了旨趣各异的学术特色、思想风格。周敦颐、张载就很重视《中庸》,他们均是以《中庸》中的“诚”为核心建构“性与天道”的宇宙论思想体系。他们以“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的宇宙论、境界论、工夫论去统合《论语》、《孟子》、《大学》的思想观念。而程颐却非常重视《大学》一书,当代学者均指出程颐之学是以《大学》为主去融会其它诸经,以建立自己天理论、格物致知论的理学思想体系。《大学》中“格物致知”的修身工夫论在程颐理学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物物有理”、“人人有理”的天理论构架,其实正是格物致知论的本体论预设,故而程颐其实是以《大学》为核心为解读、诠释其它诸经的。以胡宏为代表的湖湘学是理学中的重要学派,他们建构起“性为大本”的性本论理学体系,其经典依据就是《中庸》、《孟子》,故而他的关注点是《中庸》及《孟子》的天命之性观。至于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一派,其学术的关注点及经典依据就是《孟子》一书。他自称其学为“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他的理学体系中“本心”、“心即理”的本体学说及“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工夫论均是对《孟子》诠释、汲收的结果。他还以《孟子》一书为学术思想的基点去解读、发挥《论语》、《大学》,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说作出与程颐、朱熹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发挥。

纵观朱熹以前的宋代学术思想界,那正是一个《四书》学不断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就在宋代《四书》学形成过程中,宋代义理之学的学术思潮亦处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尤其是重视“性与天道”的理学思想体系正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思想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宋代《四书》学的形成与当时的以义理解经的时代思潮、理学体系的建构有着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它们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相关互动性。(朱汉民)

下页: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


| 鐗堟潈澹版槑 | 鍙嬫儏閾炬帴 | 璁句负棣栭〉 | 鍔犲叆鏀惰棌 | 鐣欒█寤鸿 | 鍏充簬鏈珯 |
鑸嫢浜虹敓缃懧疯埇鑻ュ鑸� 鐗堟潈鎵€鏈�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杈絀CP澶�05000881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