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译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二·为学大要译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字号:   )

2·01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周敦颐《通书·志学》

[译文]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已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成为贤人。伊尹,颜回,是大贤人呀,伊尹耻于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一个男人没有得到合适的位置,他就感到象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同一过错不会犯第二次,他的心长时间不离开仁德。把伊尹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也象颜回那样地学习,若超过他们则成为圣人,赶上了他们就成了贤人,即使赶不上也能得到美名。

2·02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己者,陋矣。——周敦颐《通书·陋》

[译文]圣人的学说从耳朵里听进去,记在心里,蕴含于自身能成为德行,实行起来则成为事业。那些只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陋了。

2·03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入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译文]有人问:孔子的门下,有弟子三千,孔子只称赞颜回为好学。若说那《诗》、《书》、《易》、《礼》、《乐》、《春秋》,三千弟子不是没有学习并贯通,如此说来颜回他所独自喜好的又是什么学问呢?程颐回答说:是通过学习达到圣人境地的学问啊。又问:圣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吗?回答说:是的。天地间储存着精气,禀赋于五行之秀气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而静的,当未表现为情感时,本性中具备了仁、义、礼、智、信所有的善性。当人的形体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体而感动了人的内心。内心感动,七情也就产生了,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感达到炽烈的地步以后,人心就更加摇荡,人的本性就被破坏了。所以明智的人约束自己的情感使之合于中,以正其心,以养其性。愚昧的人却不懂得要约束它,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走向邪僻,束缚了本性而使之丧失。但为学的方法,一定要作到内心明白,知道进取的方向,然后努力实行以求到达目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自明而诚呀。使自己达到诚的方法,在于坚信圣人之道的笃诚;信道笃诚,实行时就果决;实行得果决,守持得就牢固。仁义、忠信不离开自己的内心,匆忙仓促中也一定牢记,颠沛流离中也不会忘记,出入进退,言谈缄默,都刻刻不忘。长久保持而不丢失,就会使自己安稳地置身于仁义忠信之中。到了自己的举止容仪,以及人世应酬全部符合礼的要求,那么邪僻之心也就无处产生。所以颜回要实践的,就称作:“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称赞颜回,则说他“学到了一种善行,就谨慎地奉持着放到自己心上而不让它丢失。”又说他“不把怒气迁移到别人身上,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有了不好的行为没有认识不到的,认识到了没有再去做的。”这就是他爱好圣人之道的笃诚,善于学习的方法。但是圣人则是无须思虑自然明白,不用努力自然从容中道。颜回却一定要经过思考才能有所收获,一定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到适中。他离成为圣人还有一息之差。他所没能达到圣人境界的,是只能谨守神人之道,还没有到化的地步。以他的好学之心,让他多活几年,则不日就会达到化境了。后人不明白,认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过学习所能做到的,于是便丧失了为学之道。人们的学习不是求得自我修养的提高,而是去读些他人的东西,认为博闻强记、巧文丽辞是学问之工,把言辞修饰得繁富华丽,这种人少有能学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日的学问,与颜回所喜爱的学问不可同日而语。

2·04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认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云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天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则圣人岂不应于物哉?乌得以从外者为非,而更求在内者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视圣人喜怒之正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二程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译文]张载问程颢说:要定性又做不到内心不动,因为内心仍然受着外物的影响,怎么办呢?程颢回答说:所谓定性,心动也定,心静也定。不摄受外物入心,也没有内心与外物的分别。如果把外物作为外,牵引着你的内心跟随着外物,这是把你的心分成了内和外。如果认为你的心会随物在外,那么当它应物在外时,什么是在内的呢?这是有意于拒绝外物的诱惑,却不知道心性本来并不分内外。既然把内外当作两个东西,那又怎么能够就说定性呢?天地之所以恒常不变,是因为天地之心遍及万物而无其特有的心;圣人之所以无所不适,是因为圣人之情顺应万事而无一己之情。所以君子要通过学习朝着圣人的方向努力,最好不过的就是推广自身而成为大公,万物之来都能顺应。《周易》上说:“如果能正的话,则得吉而不悔。如果心思不定的走来走去,就只有少数的朋辈,会顺从你的思路。”如果拘泥于消除外物的诱惑,你将会看到东边的诱惑刚消除,西边的诱惑又出现了。不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消除,而且外物多得无穷无尽,诱惑也就无穷无尽,也没办法消除。人的性惰都被这样那样地蔽塞着,所以说不能达到圣人之道,大多是被自私和用智蔽塞着。自私就不能把自己的行为统一于顺应外物的形迹,用智就不能以明觉符合于本体之自然。现在你是想用一颗厌恶外物的心,要和一个空无一物的世界相观照,这就象把镜子翻过去用不明的镜背去照一样。《周易》上说:“人的背部静止了,全身都静止了。就象人的内心宁静了,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就会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外界的一切刺激,都不会触动你的内心。即使走在庭院中,也不会看见那里的人。”孟子也说:“之所以讨厌智巧的原因,是因为智巧破坏自然。”与其否定外物肯定内心,不如内外两忘的好。两忘就能作到澄然无事。澄然无事就能定,心定就心明,心明了还有什么应物的连累呢?圣人的欣悦,是因为遇到的事物应该喜悦;圣人的愤怒,是因为遇到的事物应该愤怒。这就是说圣人的喜怒不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取决于他遇到的事物。怎能说圣人之心不与外物相应呢?怎能说相应于外物为非,而又寻找在内的是才认为是呢?现在拿你自私用智的喜怒,与圣人正当的喜怒相比又怎么样呢?人的感情,容易表现出来却难以抑制的,要数愤怒了。只要能在愤怒的时候,立刻忘掉愤怒,而冷静地分析理的是非,那就会发现外物的诱惑不值得讨厌,这样对于圣人之道,大致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

2·05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则天下之理有阙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圣贤之言虽欲已,得乎?然其包涵尽天下之理,亦甚约也。后之人始执卷,则以文章为先。平生所为,动多于圣人。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阙,乃无用之赘言也。不止赘而已,既不得其要,则离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来书所谓欲使后人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疾没身无善可称云尔,非谓疾无名也。名者可以厉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译文]程颐回复朱长文的信中说: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他们不得己才说出来的。因为有他这句话,天下人就明白了这个理;没有这句话,那么天下的道理就存在一个欠缺。这就象种地的耒耜、制陶的陶具、铸器的冶具等器具一样,有一种没有制作出来,天下生民的需要就有一方面不能满足。圣贤之言即使他想不说,能够吗?他们说了,但即使那些包涵尽天下之理的话,说得也很简约。后代的人刚刚开始学读书,就把写文章放在前边。一个人平生写的文章,动不动就比圣人的多。但这些文章对天下也没有什么补益,没有它也没有什么欠阙,都是些无用的多余的话。还不仅仅是无用多余而已,既然说得不得要领,就会离真失正,反而有害于圣人之道是肯定的了。来信中说到多写文章是想让后人知道自己不忘善道,这也是世人的私心。孔子说的“疾没世而名不称”的话,意思是说痛恨到老死也没有什么善行可称道的,不是说痛恨自己没有名声。名这东西可以用来激励中等的人向善。但君子的存心,并不迫切地去追求它。

2·06 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几。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人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程氏易传·乾传》

[译文]内心积累忠信,是进修德行的方法;选择恰当的言辞,表达至诚的心志,是立业的根基。知道应该开始的时候及时开始,便能获得知识。力求弄清应该开始去做的时候而后开始去做,是知在行之先,所以可以说是把握了机会。这就是孟子说的“条理的开始在于知”的意思。知道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这是努力实行的事。已经知道该怎样结束了,就努力推进而结束它,守持所得到的东西是在这过程之后,所以可以保持义,正如孟子说的“条理的结束是圣人之事”的意思,这就是为学的开头和终结。

2·07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不期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程氏易传·坤传》

[译文]君子坚持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坚守正义的准则,作为外在行为的规范。敬慎的态度确立了内心就正直,正义表现出来了外在的行为就规范。正义表现在外,但它不是外在的东西。敬和义一旦确立,人的德行就非常崇高了,不需有意去追求大,自然也就大了。德行是不会孤立的,只要建立了敬和义的品德和精神,那么用到哪里全都适用,在哪里施行都无所不利,谁还会怀疑呢?

2·08 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虽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则妄也,乃邪心也。既己无妄,不宜有往,往则妄也。故“无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程氏易传·无妄传》

[译文]依照天的法则行动就是无妄,为人欲的驱使而动则为妄想。“无妄”的含义太伟大了!即使是你没有邪心,但如当你动得不合正理,那也是妄,也就是邪心。既然已经达到无妄了,就不应该再前进,前进就是妄了。所以“无妄”的“彖”辞说:“动机不正就动不得,一动就有灾害。”

2·09 《咸》之《象》曰:“君子以虚受人。”传曰:中无私主,则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传曰:感者人之动也,故《咸》皆就人身取象。四当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见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以有系于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程氏易传·咸传》

[译文]《周易·咸卦》的《象》辞说:“君子虚怀若谷以接纳他人。”程颐解释说:内心没有私念作祟,那就能与所有的人沟通。如果按一己有限的心量容纳他人,就只能选择那些与自己合得来的才接纳,那就不是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了。《咸卦》的九四爻辞说:“虚中无私就吉利,就没有了悔吝。如果心神不定地走来走去,就只有少数朋辈能顺从你的思路。”程颐解释说:感是人的行为,所以《咸卦》全是就人的身体取象。九四爻处在相当于人心的位置,爻辞上却没有“感其言”这样的话,是因为“感”本来就是心。按感应的道理说所感之处是无不通的,但如果有私心牵掣着,就会妨害感通,这就是悔吝。圣人之心感天下之人心而无不通,就象大自然中的寒暑陰晴有感必通必应。他之所以无不通无不应,也是因为圣人能虚己无私。“贞吉,悔亡”的贞,就是虚己无私的意思。如果怀着私心走来走去心神不定,用你的私心去感化他人,那么你思虑所及的人便能受感而动,你的思虑所不及的就不能感了。由于受了私心的牵掣限制,你的所感就偏向了某一角落某一事物,怎么还能推广天下使一切人和物无不与你沟通呢?

2·10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到也。求入其门不由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觊足下由经以求道,勉之又勉,异日见卓尔有立于前,然后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程颐《手帖》

[译文]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想要自己有所收获;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想要别人了解自己。程颐对方道辅说:圣人的学说,平易得就象大路一样,学习的人学不好问题在于不得其门而不能入。如果能入门,再深远的道理也能学到。要寻求入门不通过经书行吗?今天研读经书的人也够多了,但是象买椟还珠那样的糊涂,人人都有。经书是借以记载圣要之道的。如果你诵读了经书的文辞,理解了字句含义,却没有学到其中表现的大道,那你所学的,都是无用的糟粕。我看足下通过读圣人经书来研求圣人之道,勤奋努力又勤奋努力,日后见圣人之道,卓然立于目前,而后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想继续努力但也无法停下来。

2·11 明道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乾乾,大事小事,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二程遗书》卷一

[译文]程颢说:“修辞立其诚。”这话不可不仔细体会。意思是修饰省察自己的言辞,就是要确立诚实的心志。如果心里只想修饰自己的言辞,那只是作假。如果修省自己的言辞,正是为了建立自己的诚意,是使语言贴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是敬慎以使内心正直,正义表现在外以为行为规范方面的实事。圣人之道无穷无尽,从何处入手去学习呢?只有确立诚实的心志才有立足之处,有了立足之处,就可以修习德业了。一天到晚努力不懈,不论大事小事,只是忠信。所以进修德行是学道者实实在在的入手处。“修辞立其诚”,是实实在在的修习德业呀。

2·12 伊川先生曰:志道恳切,固是诚意。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观天地经乃可知。——《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程颐说:有志于学道而且态度恳切,固然是诚意。如果心情迫切到不合理的程度,反倒成了不诚。因为理中自有个缓急,不容人过分地急迫。看看天地化生万物的循序渐进就可以明白了。

2·13 明道先生曰: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学者当学颜子,入圣人为近,有用力处。又曰:学者要学得不错,须是学颜子。——《二程遗书》卷二上 卷三

[译文]程颢说:孟子才气高,要去学他时没有一个理解的依据。学习的人应该学颜回,要走向圣人学颜回为简便,有个实际用力的地方。又说:学道的人要想学习中不出差错,应学习颜回。

2·14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二程遗书》卷五

[译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是天下的道理,人不可能逃避到天地之外去。人要安于天分,不存有私心,即使作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就得到天下,也不去做。有一分一毫的私心,便不是王者应行之事。

2·15 明道先生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之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庄敬持养。及其到,则一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译文]程颢说:学道是要鞭策自己以加强内心修养,着力于自身而已。所以说“恳切地发问,就当前的问题思考”,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又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即使到了边鄙异族之地,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家乡故里,行得通吗?当你站立的时候,就好象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这些字在面前,乘上车时又好象这些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时刻不忘,然后才能行得通。”只有如此才是学。那些品质好的人忠信笃敬做得彻底,胸中私欲都化尽了,廓然大公,就与天地一体。品质差些的人就郑重严肃地守持修养。等到达到私欲灭尽的境地,两种人就都是一样的了。

2·16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先生曰:“《蛊》之《象》:‘君子振民育德’。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全无他为。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二程遗书》卷十四

[译文]有个人从事园圃种植,役使自己的心智和体力,很是劳累。程颢说:《周易·蛊卦》的《象》辞说:“君子振奋人民,培养自己的道德。”君子的事业,只有这两方面,其余的没有什么可做。这两方面,就是为己和为人的方式。

2·18 伊川先生曰: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只在此。——《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文]程颐说:古代的学者,从从容容学习,深入地体会经传,学习有个先后顺序。今天的学者,却把学道只当作一场话说,看得轻而易举而不去下深工夫。我常常喜欢杜预说的话:“为学就象江河水的浸透,就象春雨的润泽,如冰在水中涣然消融,弄通了道理心中怡然而乐,然后才算学有收获。”今天的学者,往往认为子游、子夏的学问太小,不值得学。但子游子夏的一言一事,却都是实在的。后代的学者好高鹜远,就象一个人,他的心在千里之外游荡,但人却只在这里没动。

2·19 仁之道,要只消一个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也。——《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文]实现仁的方法,关键只需要一个公字。不过公只是仁何以能表现出来的道理,不能把公就称作仁。公心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仁。只因为能公就做到了自我与外物兼顾,所以能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是仁的推行,爱则是仁的功用。

2·20 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其他则不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谓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有人问:作文损害学道吗?程颐回答:损害。大凡作文,不专心则写不好。如果专心了,那么心志局限在作文章上,又怎么能够心胸与天地一样地大呢?《尚书》上说:“玩物丧志。”作文也玩物啊。吕大临有一首诗说:“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古代的学者只专意于涵养性情,其它则不学。今天写文章的人,专意追求辞章语言的悦人耳目。既然务求取悦于人,不是俳优又是什么呢?问的人又说:古代的人学作文吗?程颐回答说:人们看见了六经,就认为圣人也作文,不知道圣人只是抒发胸中蕴蓄,自然成文罢了。这就是孔子说的“有德行的人一定有美好的言词。”问的人又说:子游、子夏以文学见称,是怎么说呢?程颐回答:子游、子夏什么时候曾经拿着笔写文章呢?就比如《周易》说的:“观察天文以弄清四时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这里说的文难道是文章的文吗?

2·21 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不要说将第一等的志向让与别人,自己先去做第二等的追求。刚刚这么一说,你就是拒而不为而自弃于善。虽然和那些不能安居于仁行事由义的人程度不同,但自卑却是同样的。说到为学就应该以圣人之道作为志向,说到做人就应该以成为圣人为志向。

2·22 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又问: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有人问:“一定要从事于养气的话”,应该用敬去培养吗?程颐回答说:敬是涵养性情方面的事。“一定要从事于养气”,应该用积累义。只知道用敬,不知道积累义,那是什么事也没有做。又问:义的意思莫不是符合理呢?程颐回答说:符合道的理体现在处事上,义却存在于人的心里。

2·23 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着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着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有人问:敬和义有什么区别?程颐回答说:敬只是守持自身的方法,义就明白有是有非。顺着理去做这就是义啊。若只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集义,那是什么事也没有做呀。比如想尽孝,不可能只守着一个孝字。应该是懂得如何尽孝的方法,比如说侍奉在父母身边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使父母冬天温暖夏季凉爽,然后才能尽孝道啊。

2·24 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则为伪也。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学道的人应该是追求实际的学问,不要求名才对。有意求名,就是虚伪。那么为学的根本已经丢掉,还学什么呢?为了名和利,尽管有清高和浊俗的不同,但其利己之心却是一样的。

2·25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共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译文]一个人有了追求成为圣人的志向,这就可以和他共同学习了;学习中善于思考,这就可以和他一起学而有成、学得圣人之道了;思考又能有收获,这就可以和他一起事事依礼而行了;能立于礼又能融化贯通,就可以同他一起通达权变了。

2·26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极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译文]君子的学道一定要日新,日新的意思就是日日进步。不日日进步的必然日日后退。没有既不进也不退的,惟有圣人的学问没有进退,那是因为他的造诣已经达到了顶峰。

2·27 谢显道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何如?”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伊川直是会锻炼得人,说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二程外写》卷十二

[译文]谢良佐见程颐,程颐问:“近来的事情怎么样啊?”谢良佐回答说:“天下事有什么思虑?”程颐说:“是倒是有这个理,你却预见得太早了。”在程颐这是很会锤炼人的,说了前边话,又道:“你现在正好在普通知识的学习上下些工夫。”

2·28 谢显道云:昔伯淳教诲,只管著他言语。伯淳曰:“与贤说话,却似扶醉汉,救了一边,倒另一边。只怕人执着一边。”——《二程外书》卷十二

[译文]谢良佐说:过去听程颢先生的教诲,我只管领受他的话。先生说:“和你说话,倒象扶醉汉,从这边扶起,又倒那边了。人就怕一说那边就执着于那一边。”

2·29 横渠先生曰:“精义为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致知也。——张载《正蒙·神化》

[译文]张载说:“精熟义理,达到神妙的境界,作到见微知著”,事情未出现时胸中早已熟知这事的道理,如此运用事理处理事务就有利;“有利于外在行事的应用了,自己的内心就安”,这是说一向有利于我外在的行事了,又反过来涵养了我的内心;至于说到“穷尽宇宙的奥秘,了解万物变化的法则”,那是内外涵养达到了德行极盛时自然会到来,那是圣人的德行,不是努力就可以勉强达到的。所以除了提高自己的德行外,君子不去获取别的知识。

2·30 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于气,性命于德。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己。——张载《正蒙·诚明》

[译文]德行不能战胜气质,性命都受气质左右;德行战胜了气质,性命都顺从其德性。人能穷尽事理充分发挥本性,那么他禀受的就是天德,上天赋予他的是天理。人所禀之气不能改变的,只有死生寿夭而已。

2·31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张载《正蒙·诚明》

[译文]推广你的心,就能够体认天下万物之理。有一物之理未能体认,则你的心与物有隔,未能包容天地。世俗人的心,被他的见闻局限了。圣人则能充分发扬自己的本性,从其天德良知体察万物,不被耳目的见闻束缚其心。他们看待天下,没有一种事物不与我同体。孟子说的尽心就能知性就能知天,原因就在此。天广大到了再也没有外的地步,所以有外物之心,算不得合于天心。

2·32 仲尼四绝,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为不相似矣。——张载《正蒙·诚明》

[译文]孔子禁止学生犯四种毛病,从始学一直到德行形成,竭尽始终地教导学生如此。他说的“意”,是未学而先思,是先获私心;“必”,绝对肯定就有对立;“固”,拘泥固执就不能融化贯通;“我”,是限于一处而有局限。这四种毛病有一种,就做不到大其心而与天地相似的地步了。

2·33 横渠先生作《订顽》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日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黍,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西铭》

[译文]张载作《订顽》一篇说:象征天的乾称作父亲,象征地的坤称作母亲。我们这些藐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充塞于天地之气,形成了我们的身体;统帅天地之气的志,形成了我们的本性。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国君,是我们这个天地父母的嫡长子;国君的大臣,是嫡长子家的总管。尊重老年人,那是敬重我们的兄长;怜爱孤弱者,那是关怀我们的幼童。圣人,是符合了天地的德行的人;贤者,是禀赋了天地秀气的人。凡是天下衰老多病、鳏寡孤独的人,都是我们兄弟中困苦不堪又求告无门的。畏惧天以自保的,是亲敬天地这个父母的人;乐于天命而不忧的,是上天纯孝的儿子。不从父母之命的称作违背道德,危害仁德的叫做贼人,助人为恶的是不才之子,那些实践仁义于形色的,穷究天地奥妙的人善于继承上天的意志。在人所不见的地方不做亏心事,是不辱没父母的孝子,能够存心养性,是勤于事天。讨厌美酒,大禹善于保养本性;培育英才,就好象颍考叔把孝行带给了他的同类。不懈怠地勤苦事亲而使其瞑顽的父亲快乐,这是虞舜的功绩;逃不出孝道无处不在的天地之间只好等待父亲赐死,这是申生的恭顺。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还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给父母的,大概是曾参吧!勇于顺从父亲错误的命令的,是孝子伯奇。承受先人的恩泽而富贵,要使我们的生活丰厚;生活于贫贱忧愁之中,那是上天看重了你要使你得到成功。我活着,就顺应天地父母去事奉他;我死了,也因为无愧于天地父母而心安理得。

2·34 又作《砭愚》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从己,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为甚焉。——张载《东铭》

[译文]张载又作《砭愚》说:开玩笑的话出于内心的思考,开玩笑的动作产生于心中的谋划。从你的声音发出来,由你的手脚做出来。要说不是出于你的本心,说不明;想要人家不怀疑你的成心如此,不能够。失误的话不是出于内心,失误的动作不是你的本意。由于失声而说出了,由于错误地迷了手脚而做出来了。说这是自己本来真要如此的,是欺诬自己;想要别人信从自己,是欺诬他人。有时候把出于自心的错误,归咎为自己在开玩笑;有时反而把缺乏考虑的失误,又自诬为出于自己的本心。不知道要戒慎那些出于你本心的言行,错了就归咎为不是出于你本心的开玩笑。助长人的傲气,促成人的过错,不知道有什么比开玩笑更严重的了。

2·35 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学,德乃进而不固矣。忠信进德,惟尚友而急贤。欲胜己者亲,无如改过之不吝。——张载《正蒙·乾称》

[译文]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必须先厚重而自持。性格厚重又知道学习,德行就会提高,但都不够巩固。巩固德行的办法是内心积聚忠信。以内积忠信来进修德业,途径只有推重朋友,迫切地与贤人交游。要想与那些德行胜过自己的人成为朋友,最重要的是毫不吝惜地改掉自己身上的错误。

2·36 横渠先生谓范巽之曰:吾辈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请问,先生曰:此非难悟。设此语,盖欲学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浸熟,有一日脱然,如大寐得醒耳。——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张载对范育说:我们这些人赶不上古人,病根在哪里?范育请张载说明,张载说:这不难理解。我提出这个问题,是想让今天学道的时时记住不要忘掉,或许多游心于圣学渐至纯熟,有一天脱然悟彻圣人之道,就象大梦初醒一般。

2·37 未知立心,恶思多之致疑;既知立心,恶讲治之不精。讲治之思,莫非术内,虽勤而何厌?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于不疑之地,然后若决江河以利吾往。逊此志,务时敏,厥修乃来。故虽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资,而欲徐徐以听其自适,非所闻也。——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学者还没有确立内心的主见时,最忌讳的是胡乱思量弄得满脑子疑惑;在已经确立了主见后,要反对的是研习得不精细不深入。研治时的思考与前边说的胡思乱想不同,这时的思考都在圣贤道理之内,即使勤于思考又有什么满足呢?所以急于追求道术的人,先要求得确立内心主见以稳立于不致疑惑的地步,然后就象江河决口一样使我顺利前进。平定你的心志,务要时时勤敏,要修得的道就会到来。所以即使象孔子那样高的才智,仍要敏以求之,今天凭着我们赶不上孔子的质资,而想慢慢去学任凭它自己成熟,我是没有听说过的。

2·38 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而己。——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明白善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并且坚定地持守不失方能使善性立根,不断累积善就扩大,忽视而不在意则会变小。善也在于人去弘扬啊。

2·39 今且只将尊德性而道学问为心,日自求于学问者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义亦是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读书求义理,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写过;又多识解前言往行。此学问上益也。勿使有俄顷闲度,逐日似此,三处庶几有进。——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如今只把提高德性、追求学问作为你的抱负,每天自己检查一下你自己在学习方面有放弃的时候吗?在修养德性上有所懈怠吗?这意思也就是孔子的博大约礼,下学上达。用这样的方式鞭策自己一年,怎么会不长进呢?每天要求得有些收获:懂得了你原来不懂的东西,改掉了一些缺点,这是德性上的收获;读书以探求书中义理,编书须要懂得有编书的目的,不要徒劳无益地写过去,再就是多记取些古代圣贤的言行,这是学问上的收获。不要让片刻的时光白白度过。天天如此,三年差不多会有进步。

2·40 载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习熟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便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脱洒也。又学礼,则可以守得定。——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我之所以让学生们先学礼,只是因为学了礼,就能除去世俗一套习惯的缠绕。这习俗就象拖着藤蔓的东西,解开了缠绕就能生长上去了。如果除去一套当世习俗,人就自然会洒脱一些。再就是学了礼,善行就能保持住。

2·41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又为人以道义先觉处之,不可复谓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问。从不肯问,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宁终身不知。——张载《论语说》

[译文]人大多因为自己已到老成就不肯向晚辈后学请教询问,所以有些东西一辈子也没有懂得。再就是这些人自认为是明白道义在先的人,不能再说自己有什么不懂,所以也不肯去问晚辈后学。从这个不肯问,生出许多欺骗人的东西,自己则宁可一辈子不懂。

2·42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端也。德未成而先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有不伤手也。——张载《横渠语录》

[译文]刚开始学道就先去追求功业,对学习是有害的。既然心里想着建立功业,必然会穿凿创意作出新见兴起事端。德性未成却先去追求功业,那是替大匠运斧砍削,少有不伤手的。

2·43 窃尝病孔孟既没,诸儒嚣然,不知反约穷源。勇于苟作,持不逮之资,而急加后世。明者一览,如见肺肝然,多见其不知量也。方且创艾其弊,默养吾诚。顾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为也。——张载《横渠语录》

[译文]我曾经忌讳孔孟去世之后,儒者们乱吵吵的样子,他们不知道回归圣学的精要,探究儒道的源本,反而敢于随意著述,凭着他们远不及对人的质资,却急切地要求于后世。明眼人一看,就如照见他们的肺肝一般,多见他们不知自量。我正要借鉴而戒除他们的弊病,默默地涵养我的诚实与真诚。只是担心时间和力量不足,别的事也还没有做成。

2·44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者为已学。

[译文]学道的人极不宜志向短小气性轻浮。志向小就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无法上进;气性轻浮就会把不懂的当作懂的,把没学过的当成学过的。

下页:卷三·格物穷理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