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宋明理学·近思录译文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卷三·格物穷理译文
类别:儒家经典 作者:朱熹 吕祖谦 ( 字号:   )

3·01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长文书》

[译文]程颐给朱长文的复信中说: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就能辨别是非了,就象拿着秤去称物体的轻重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言”。如果心不与圣道相通,而去评价古人的是非,就象不拿秤而去估量物体的轻重,用尽你的眼力,辛苦你的心智,即使时时都估量对了,也不过是古人说的“每每猜测每每猜中”,君子是不看重的。

3·02 伊川先生答门人曰:孔孟之门,岂皆贤哲?固多众人。以众人观对贤,弗识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今诸君于颐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二程文集》卷九《答门人书》

[译文]程颐回复其门人的信中说:孔孟的门徒,哪能都是贤哲?自然多是普通人。以常人去看圣贤,不能认识的地方多了。只因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而相信老师,所以能通过探索而后得圣人之义。今日诸位对我程颐的话,才有看法上的分歧,就丢下不再思考,所以最终还是不同。不可放下,且再去思考,这是获取知识的方法。

3·03 伊川先生答横渠先生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当自条畅。——《二程文集》卷九《答横渠先生书》

[译文]程颐回复张载的信中说:来信所论,就大概而言,有苦心极力追求学问的气象,却缺乏宽容温厚的气度。不是聪明睿智的明察,而是考究摸索到了这个地步,所以理解多有偏失,就言辞说也多有窒碍不通的地方,小的差错时时出现。但愿进一步完善培养思虑,涵泳于义理之中,日后思路自会条畅的。

3·04 欲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道而致心疾者。——《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要想知道自己学道是不是真有收获,可以从自己的心力气血上来验证。当你思考有得时,心中喜悦,心力气血充沛丰裕那是实际有得。当你思虑有得时,心力劳瘁损耗,实际不能得到,这不是勉强揣摸思忖的。我说:人的血气,固然有虚有实。疾病的发生,即使圣贤也不可避免。但没听说过自古以来哪位圣贤因为学道而造成了心疾的。

3·05 所谓“日月至焉”与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己,欲学之须熟玩味圣人之气象,不可只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章。——《二程遗书》

[译文]孔子所说的“智暂地达到仁”的人,和长期追求仁德不息的人,即使二者对道的认识深浅广狭大略相似,他们的意味气度却大不相同,这一点需要潜心体认,久久玩索,也许能够认识到。学者不向圣人学习则已,要学就应该反反复复地玩味圣人的景象气度,不能只从概念语言上去认识圣人,那样只是讲解文字。

3·06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道。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少般数?煞有深浅。学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自别。——《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有人问:内积忠信以进修德业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但要作到真正的体解却难。程颐回答说:学者固然应当努力实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后才能行。如果不懂其中道理,只是看见尧,就学尧那样行事,没有尧那样的聪明睿智,怎么能象尧一样举止容仪、应酬世务全都符合礼呢?象你刚才说的那样,那是实实在在地相信并且牢固地守持着某一善行,这善行却不是他本身原来自然就有的,没有作到获取知识明白事理,就想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是越级而进。超越能力的勉强实行,怎么能持久呢?除非你洞彻世理明白无碍,才会自然而然地乐于按照圣人之道去行。人性本善,顺理而行,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来也不难。只怕为人不明理,很快安排一个理去顺着作,那就难了。你知道要行的事有多少般多少种,怎么一一安排?这里很有个深浅。学者须是真正理解了事理,才理解得正确,就能泰然实行了。我二十岁时,解释经义,与今日没有什么不同。但想想今天,觉得其中意味与年轻时自是不同。

3·07 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大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需要深入推究认识其理。推究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或者读书讲明义理,或者评论古今人物,判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能处理得当,都可穷尽事理。有人问:推究事物,需要一物一物一事一事地推究呢,还是只推究一事一物而万理皆知呢?程颐回答说:怎能推究一物就会贯通呢?如果只推究一物,就贯通众理,即使是大贤者颜回也不敢这么说。应该是今日推究一件,明日又推究一件,积累多了,然后自有豁然贯通的时候。

3·08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里蔽着,虽强思亦不通。——《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思考称作睿智”。思虑时间久了,睿智自然产生。如果于一事思考未有所得,暂且换另一事思考,不可只守着某一件事。因为人的认识,在这个地方被遮蔽住了,即使强去思考,依然想不通的。

3·09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有人问:格物究理中远观外物近察自身,还是以外物上认识的理回来验证自身吗?程颐说:“不用这么说,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个理,刚刚明白了那个,也就通晓了这个,这就是合内心与外物为一的道理。又问:致知从探求仁、义、礼、智四端开始怎么样?程颐回答说:从人的性情上去探求,固然是切于自身了。但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也应该去考察。

3·10 横渠先生答范巽之曰:所访物怪神奸,此非难语,顾未必信耳。孟子所谓“知性知天”,学者至于知天,则物所从出,当源源自见。知所从出,则物之当有当无,莫不心喻,亦不待语而后知。诸公所论,但守之不失,不为异端所劫,进进不己,则物怪不须辨,异端不必攻。不逾期年,吾道胜矣。若欲委之无穷,付之不可知,则学为疑挠,智为物昏,交来无间,卒无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张载给范育的复信说:来信所询问的物怪神奸之类的事,这不是什么难以说明的问题,只不过人们未必肯信。孟子说的人尽心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也就可以了解上天。学者达到了知天的地步,那么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都应能不断认识,知道了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某种事物应该有或应该没有,无不明白于心,也不需要说明才知道。诸位所谈论的理,只要守持着而用不着分辨,异端学说也用不着批判。不过一年,我们的学说就胜利了。如果把物怪神奸之说以不可穷究推到一边,认为是不可知的东西,那么你的为学就被疑惑阻挠,心智被外物搞得昏昏不明,疑惑与外物交杂而来,没个间断,终于会到无法自存的地步,那么陷于怪妄也就是必然。

3·11 义理有疑,则濯去早见,以来新意。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助,一日间朋友论著,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张载《横渠文集》

[译文]学习中对义理领会不了时,就应该清除头脑中旧有的见解,好使新意产生。心中有所开悟,随即记下,不继续思考思路就又蔽塞了。还需要得到朋友的帮助,一天里朋友讨论着,一天里认识就有差别。需要天天如此讨论,时间一长自然就感觉到进步了。

3·12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如近处怎生通要凿教深远得?扬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颐与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自然能看出其中道理。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象一条平坦的道路。《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象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看他。程颐回答说:圣人的话,自有浅近的地方,自有深远的地方,如果是浅近的地方,怎么又要穿凿得深远难懂呢?扬雄说:“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之言近如地。”我给他改成了“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如地。”

3·13 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理会文义者,又滞泥不通。如子濯孺子为将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师之意,人须就上边理会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万章问舜完廪浚井事,孟子只答他大意,人须要理会:浚井如何出得来?完廪又怎么下得来?若此之学,徒费心力。——《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学者中不拘泥于文章字句的,又完全背离文义,相去太远。那些从文义中去解释的人,又拘泥于字句而不通达。比如《孟子》书中谈到子濯孺子为将的事,孟子只取庾公之斯不背叛其师的意思,在别人可能会去考虑他的事君之道怎么样,如此就互相矛盾妨碍而讲不通了。又比如《孟子》书中万章问舜修仓房和淘井的事,孟子只回答他大意,在别人可能会考虑:舜淘井被掩在井里怎么出来了呢?在仓房顶上修仓房抽去了梯子仓房烧起来他又怎么下得来呢?如果这样去学,那是徒费心力。

3·14 问:莹中尝爱文中子:或问学《易》,子曰:“终日乾乾可也。”此语最尽。文王所以为圣,亦只是个不已。先生曰:凡说经义,如只管节节推上去,可知是尽。夫终日乾乾,未尽得《易》。据此一句,只做得九三使。若谓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推去,自然是尽。只是理不如此。——《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问:陈莹中喜欢王通的一句话:有人问怎样学习《周易》,你说:“一天到晚努力不懈就可以了。”这话最能尽理。周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也只是努力不已。先生回答说:大凡解说经义,如只管一节一节推上去,当然是会穷尽的。终日努力不懈,不能穷尽《易》理。据这一句,只能当它是《乾卦》九三爻。如果说乾乾是不已,不已又是道。渐渐地推开去,自然是会穷尽《易》理的。只是理原本并不是如此高远的。

3·1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便是无穷。先生曰:固是道无穷。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就象这悠悠东去的水呀!”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程颐说:固然是道无穷,但怎么一个“无穷”就把它说完了呢?

3·16 今人不会读书,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须是未读《诗》时,不达于政,不能专对。既读《诗》后,便达于政,能专对四方始是。读书“人而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须是未读《诗》时如面墙,到读了后便不面墙,方是有验。大抵读书只此便是法。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来,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今人不会读书,就象孔子说的:“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办不好;叫他出使到别国,不能独立地去应对。纵然书读得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应该在没有读《诗经》时,不通达政事,不能单独应付外交。读了《诗经》以后,就应该通政事,能应付对外交涉才是。再如孔子说“读书人不去研究《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那就象面对墙壁站立着,眼不见物,寸步难行吧。”应该是未读《诗经》时象对墙站立,到读了以后便不是对墙站立,才是有了读书有得的验证。大抵如此验证就是读书的方法。如读《论语》,过去未读时是这个人,及读过了以后,仍然是原来这么个人,那就等于没有读过。

3·17 焞初到,问为学之方。先生曰:公要知为学须是读书。书不必多看,要知其约。多看而不知其约,书肆耳。颐因少时读书贪多,如今多忘了。须是将圣人言语玩味,入心记著,然后力去行之,自有所得。——《二程外书》

[译文]尹焞初到程颐门下,请教为学的方法。程颐说:您要明白为学应该读书。书不必多读,但要明白书中的精要。多读书而抓不住书中的精要,那就是个书铺子。我因为年轻时读书贪多,如今大都忘了。应该是把圣人的言语反复玩味,在心里记着,然后努力去实行,自然会有收获。

3·18 学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学者先要读《论语》、《孟子》。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论语》、《孟子》就象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事物,自然能见出长短轻重。

3·19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子问处,使作己问,将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若能于《论》、《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译文]读《论语》时,只要众弟子问的地方,就当作自己提问,将圣人的回答,当作今天的耳闻,自然就有收获。如果能在《论语》、《孟子》中深入玩味,将会涵养成一种超人气质!

3·20 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这意,与圣人所以用心,与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见矣。——《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译文]读书的人应当留心看圣人为什么要作经的想法,和圣人作经时的用心,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而我之所以未能达到圣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未能得到圣人之道的原因。每一句都如此去推求,白天诵读品味,夜里静静思考,放平你的心,放宽你的气,保留你搞不清的疑问,那么圣人的思想就能领会了。

3·21 “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二程遗书》卷三

[译文]“兴起于读《诗经》”的学者,是因为诗可吟咏性情,使人尽情潜心在道德之中而被感动,有孔子说的“我赞赏曾晰”的气象。

3·22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终曰:“百尔君子,不知德性。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归于正也。又曰:伯淳尝谈《诗》,并不下一字训诂,有时只转却一两字,点掇地念过,便教人省悟。又曰: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译文]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领会了。“你看那太陽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思念多么迫切呀。结束时说:“你们这些君子呀,不懂道德和修养。只要不损人又不贪求,走到哪里不顺当。”最后又归于正。又说:程颢先生常常谈《诗经》,但并不作一个字的训释,有时只替换一两个字,指点一下读过,就能让人醒悟。又说:这就是古人为什么特别看重亲承教诲的原因。

3·23 《中庸》之出,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杂记,更不分精粗,一滚说了。今人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说本便遗却末。——《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文]《中庸》这部书,是孔门后学传授下来,成书于子思、孟子之手。书中语言虽然出于杂记,不是一时系统的东西,也不分精细与粗略,一股脑都说出来了。今天的人谈论圣人之道,大多是说到高深处就把基础的东西丢弃了,说到根本的大道理就把细节给抛弃了。

3·24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得意,则存乎人焉。——《二程文集》卷八《易传序》

[译文]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圣人为后世忧虑,在这书中可以看出已达到极致了。今天离开作《易》的时代虽然已经久远,但圣人留下的这部经书还留传着。只是前代儒者弄不懂它的含义,仅仅把言辞传授了下来,后代的学者诵读了它的文字而没有读出其中的真谛。从秦代以来,《周易》中的圣道就没有传流了。我生在圣人千年之后,伤悼他的本义被淹没不明,因而想使后人能够通过文字追寻圣人之意的本源,这就是我写作《易传》的目的。《周易·系辞》上说:“《周易》中包含有圣人使用的方法四项:用来议论时,崇尚《易》的言辞;用来行动时,崇尚《易》的变化;用来制造器具时,崇尚《易》的形象;用来卜筮时,崇尚《易》的占断。”天道吉凶消长的道理,人事进退存亡的道理,都包含在卦辞里边。推敲卦辞来考察卦义,就可以了解吉凶消长、进退存亡的变化,这样卦象和占断也就包括在其中了。《系辞》又说:“君子平时就观察《周易》的卦象,反复玩味其卦辞,到临事行动时就观察卦爻的变化,玩味凶吉的占断。”理解了言辞而不能明白其含义的人是有的,但从来没有不懂言辞却能通达其含义的。最为隐微难以认识和说明的是理,最为显著可见的是外在的形象。然而作为本体的理和作为功用的象在根源上本是一体的,在呈显于外的(象)和隐微不见的(理)之间并没有一点点的间隔。要观察万理所聚但却互相各不妨碍,都能畅通无阻,在错综复杂中,显示出融会贯通的地方,那么《周易》的卦辞中是无不具备的。所以善于学习的人探求圣人之言一定从文辞开始。轻视文辞的人,不是明白言语的人。我在书中解释的,是《周易》的辞语,从这辞语中领会圣人的真谛,那就在于学者个人了。

3·25 伊川先生答张闳中书日:《易传》未传,自量精力未衰,尚觊不少进尔。来书云:“《易》之义本起于数。”谓义起于数则非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二程文集》卷九《苔张闳中书》

[译文]程颐在答张闳中的信中说:我作的《易传》还没有传授给人,因为自己感到精力还没有衰退,还希望再加修订有所提高。你来信中说:“《易》的义本产生于数。”说义产生于数则不对。有了理然后才有象,有了象然后才有数。《周易》中是通过卦象说明卦理,读者则从卦象明白其数。所以理解了卦义,那么象和数也都在其中了。如果一定要去穷卦象直到难以见到的地步,考究其数到难以说明的程度,那只是舍源寻流,舍本逐末,是术数家所崇尚的,而不是儒者应做的事。

3·26 问: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义。先生云:亦不妨,只看如何用。当储贰则作储贰使。九四近君,便作储贰亦不害,但不要拘一。若执一事,则三百八十四爻,只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工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有人问:胡先生《乾卦》九四爻为太子,恐怕不是卦义吧。程颐说:“说是太子也不妨,只是看如何使用。如果占卜的人处于这样的地位就作太子解。九四位置离象征天子的九五近,就说它是太子也没有妨碍,只是不要拘泥于一种事物。如果一爻就固执地认为指一种事物,那么《周易》共三百八十四爻,只象征三百八十四件事也就完了。”

3·27 看《易》且要知时。凡六爻,人人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用,贤人自有贤人用,众人自有众人用,学者自有学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因问:《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处否?先生日:是何无用?如“厚德载物”,人君安可不用?——《二程遗书》卷十九

[译文]读《周易》的人要懂得因时而异的道理。每卦只有六爻,但人人都有用。圣人自有圣人的用法,贤人自有贤人的用法,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用法,学者自有学者的用法,君有君的用法,臣有臣的用法,其用是无所不适不通的。有人于是问:《坤卦》是臣下的事,君主有用处吗?程颐说:这怎么无用?如《坤卦》说的:“厚德载物”,人君怎么能不用?

3·28 今时人看《易》,皆不识得《易》是何物,只就上穿凿。若念得不熟,与就上添一德亦觉多,就上减一德亦不觉少,譬如不识此兀子,若减一只脚,亦不知是少,若添一只,亦不知是多。若识则自添减不得也。——《二程外书》卷五

[译文]今天的人看《周易》,都不知道《周易》是个什么东西,只在文字中生硬解说。如果读得不熟,给他在上边添一种意思也不觉得多,减去一个意思也不觉得少。譬如不识这个机子,如果减去一只脚,也不知道少了,添上一只,也不知是多。如果认得,那自然添减不得。

下页:卷四·存养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