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四书蕅益解论语学而篇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溢栖法师

后面这一句,“倘非见过于师,便不能习”。过是超过。什么叫“见过于师”?我们的见解超过老师,你要这样讲法,这是望文生义。何谓“过”?诸位要晓得,我们举佛来说,还是用《金刚经》的话来讲,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说一句佛法,如果有人说他说佛法,这叫谤法。这叫什么?“即相离相”,佛说法不但执相不着,连佛相也不着,这样才能习。习是什么?“破四相”;再深一步“破四见”。《金刚经》上半部是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下半部功夫又高一层,“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叫“见过于师”。

在四依法里面讲,“见过于师”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才是“见过”。像《楞严经》里面讲的“舍识用根”,这样才能把四相、四见破除,真如本性里面的忠信之德,自然流露出来了。这不是修来的,这是性德,不是修德。

所以大师在此地说,“此是既唯一以贯之之后,方有此真实切近功夫”。孔老夫子后面又说:“吾道一以贯之”。我在前面给诸位说过,那个“一”就是佛法讲的“一真法界”,就是《法华经》的“一大事因缘”,《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不二法门”,净土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才一以贯之,所谓“一法通一切法通”,一切法通就是贯之。

蕅益大师解释这几句话,他老人家用意很深,的确是苦口婆心!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们要能体会到大师的慈悲。他这么给我们讲解,用意在哪里?给诸位说,用意就是教我们念佛人修“理一心不乱”的门径。我们念佛如果想求证“理一心不乱”,照这个去做,你用这个方法,就是修“理一心不乱”。可见得大师用意之深。参禅的人用这个方法明心见性,教下人用这个方法大开圆解。这样做早晚课诵才有大利益,才有真实的成就;而不是“巧言令色者”。

下页:孔门以忠信为传习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