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读易简说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象数义理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教授

六十四卦所含的义理,虽有系辞与十翼详加阐明,但仍不能一读就了然,尚须孔子讲授,始能传于后世。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传后世时,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说。时代愈后,注解愈繁,以致各家学说纷纭。研读时,既不能偏执一家之言,亦不能家家皆好,而须慎加思辨,择善从之。

孔子弟子学易的当然不止一人,史书记载学易而又传易的则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儒林传,都说鲁人商瞿字子木,受易于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荘。汉书儒林传也有详细记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史记说的田何子荘,汉书则说为田何子装,此已传到汉朝,据汉书儒林传说,田何子装传授四人,即王同字子中、周王孙、丁宽、服生,他们四人各着易传数篇。后来王同与丁宽各有传授。王同传授杨何字叔元,以及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杨何又传授京房、司马谈、京房传梁丘贺,贺传其子梁丘临、临传王骏。丁宽原从田何学易,与周王孙同门,后又从周王孙学古义,号周氏传,在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解释易经的旨趣,他将周易传给田王孙,田王孙传给施雠、孟喜、以及先学于京房的梁丘贺,在西汉称为施孟梁丘之学。其中孟喜的易学杂有阴阳灾异之说。汉书儒林传说他曾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他向人宣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临死时,枕在他膝上,将此书独传给他。但是他的同窗梁丘贺指其为诈言。除孟喜外,由丁宽与王同所传的门徒,讲授易学皆本于田何。但另有一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最长于灾变之说。焦延寿自说尝从孟喜学易,孟喜死后,京房以为延寿之学即是孟氏易学,但为孟喜的门从所否认。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唯京氏为异,或因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假托于孟喜,故与众不同。京房在汉元帝时,屡言灾异,皆能应验,因而得幸,后来竟为权臣石显所谮诛。京房之易传给殷嘉、姚平、乘弘等人,由是有京氏之学。

施孟梁丘与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尚有未立学官的费直与高相两家。费直字长翁,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文解说上下经。高相治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

西汉六家易学,到了东汉,只盛行费直一家。据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以及魏代王肃、王弼,皆传费氏易,自是费氏大兴,其它各家渐衰。在陈、梁时代,传费氏学的郑玄王弼二家易经,都列于国学。

郑玄先从第五元学京房易,后从马融学费氏易,他的易学是费氏兼有京氏,学者皆说郑氏主于象数。王弼易学虽说出于费直,但他的易注全废象数,而主于义理。唐孔颖达依王注作疏,他在自序中推崇王注为“独冠古今”。由此王注盛行。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注当初也曾遭遇顾悦之等问难,至孔疏专崇王注之后,各家问难始息,而郑学也从此寖微。后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采集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等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书,自序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郑学以及其它各家汉学得以保存梗概。四库全书提要评李氏集解说:“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

王注孔疏,就是十三经里的周易注疏本,主于义理,李氏集解主于象数,以此开出后代义理象数两大学派。义理以宋儒胡瑗与程伊川为著名,象数以清儒惠栋、张惠言、焦循为最着。另有宋儒邵尧夫也是象数派,但他的学说源于陈搏的河图洛书,清儒胡渭特着易图明辨,指先天图等是道家修炼之说,不能以此解释易理。

学易选注,不能有一偏之见。易自太极生两仪,而后四象八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所说的象数,变化万千,如果扫尽象数,专说义理,不免流于空言,但如不尚义理,专说象数,又恐不免流于谶纬异说。选注而欲避免这些流弊,则兼采象数义理之醇而不杂者,应该是正确之途。

下页:注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