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读易简说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象数义理
类别:儒学深究 作者:徐醒民教授 ( 字号:   )

六十四卦所含的义理,虽有系辞与十翼详加阐明,但仍不能一读就了然,尚须孔子讲授,始能传于后世。而在孔子的弟子一代一代相传后世时,又有各人的注疏解说。时代愈后,注解愈繁,以致各家学说纷纭。研读时,既不能偏执一家之言,亦不能家家皆好,而须慎加思辨,择善从之。

孔子弟子学易的当然不止一人,史书记载学易而又传易的则是商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儒林传,都说鲁人商瞿字子木,受易于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荘。汉书儒林传也有详细记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史记说的田何子荘,汉书则说为田何子装,此已传到汉朝,据汉书儒林传说,田何子装传授四人,即王同字子中、周王孙、丁宽、服生,他们四人各着易传数篇。后来王同与丁宽各有传授。王同传授杨何字叔元,以及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杨何又传授京房、司马谈、京房传梁丘贺,贺传其子梁丘临、临传王骏。丁宽原从田何学易,与周王孙同门,后又从周王孙学古义,号周氏传,在景帝时,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解释易经的旨趣,他将周易传给田王孙,田王孙传给施雠、孟喜、以及先学于京房的梁丘贺,在西汉称为施孟梁丘之学。其中孟喜的易学杂有阴阳灾异之说。汉书儒林传说他曾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他向人宣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临死时,枕在他膝上,将此书独传给他。但是他的同窗梁丘贺指其为诈言。除孟喜外,由丁宽与王同所传的门徒,讲授易学皆本于田何。但另有一京房,从焦延寿学易,最长于灾变之说。焦延寿自说尝从孟喜学易,孟喜死后,京房以为延寿之学即是孟氏易学,但为孟喜的门从所否认。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皆祖田何,唯京氏为异,或因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假托于孟喜,故与众不同。京房在汉元帝时,屡言灾异,皆能应验,因而得幸,后来竟为权臣石显所谮诛。京房之易传给殷嘉、姚平、乘弘等人,由是有京氏之学。

施孟梁丘与京氏四家皆列于学官,尚有未立学官的费直与高相两家。费直字长翁,治易长于卦筮,无章句,从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文解说上下经。高相治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

西汉六家易学,到了东汉,只盛行费直一家。据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以及魏代王肃、王弼,皆传费氏易,自是费氏大兴,其它各家渐衰。在陈、梁时代,传费氏学的郑玄王弼二家易经,都列于国学。

郑玄先从第五元学京房易,后从马融学费氏易,他的易学是费氏兼有京氏,学者皆说郑氏主于象数。王弼易学虽说出于费直,但他的易注全废象数,而主于义理。唐孔颖达依王注作疏,他在自序中推崇王注为“独冠古今”。由此王注盛行。四库全书总目说:“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王注当初也曾遭遇顾悦之等问难,至孔疏专崇王注之后,各家问难始息,而郑学也从此寖微。后有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采集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等三十五家之说而成书,自序说:“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郑学以及其它各家汉学得以保存梗概。四库全书提要评李氏集解说:“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耳。”

王注孔疏,就是十三经里的周易注疏本,主于义理,李氏集解主于象数,以此开出后代义理象数两大学派。义理以宋儒胡瑗与程伊川为著名,象数以清儒惠栋、张惠言、焦循为最着。另有宋儒邵尧夫也是象数派,但他的学说源于陈搏的河图洛书,清儒胡渭特着易图明辨,指先天图等是道家修炼之说,不能以此解释易理。

学易选注,不能有一偏之见。易自太极生两仪,而后四象八卦,以至三百八十四爻,所说的象数,变化万千,如果扫尽象数,专说义理,不免流于空言,但如不尚义理,专说象数,又恐不免流于谶纬异说。选注而欲避免这些流弊,则兼采象数义理之醇而不杂者,应该是正确之途。

下页:注疏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