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读不到中国的经书,实为一大憾事。读中国的经书,如果读不到周易,更是遗憾无穷。为什么不读周易便如此遗憾呢?这可从易经的名义窥见其一斑。
汉唐诸儒解说周易,颇多参考纬书,其中的易纬乾凿度,由郑康成注解,比其它纬书醇正,所以诸儒引用较多。此书不知出于何时,清儒纪晓岚以为,当在先秦已经问世,唐人撰五经正义,李鼎祚作易传,征引最多,皆于易旨有所发明。乾凿度开头就说:“孔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唐儒孔颖达在他的周易正义里说:“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也”是三义中的第一义。乾凿度自为解释说:“易者以言其德也。光明四通,效易立节。虚无感动,清净照哲。不烦不挠,淡泊不失。”郑康成注:“效易者,寂然无为之谓也。照、明也,夫惟虚无,故能感天下之动,惟清净也,故能照天下之明。未始有得,夫何失哉。”由乾凿度自释以及郑氏的注解,可知易名三义中的第一义是说易学的本体。此体是清净光明,四通无碍。此义的依据即是孔子的系辞传所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即指太极而言。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清净光明,圆含万有,无得无失,而为宇宙人生的本体。本体虚无,不可以言语文字说明,所以乾凿度以清净光明之德来形容,郑氏以乾坤易简法则来指点,必须学者自己领悟,果然彻底悟得这个本体,便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即得成为无所不通的圣人。
“变易也”是易名三义中的第二义。乾凿度说:“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君臣不变,不能成朝。夫妇不变,不能成家。”天地不变,郑康成注,是就否卦而言。否卦就是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天地之气不相交接,所以不能通气。天地之气不通,则万物不生。天地固然不能不变,人伦也不能不变,不变则无作用。所以系辞传说:“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乾凿度先以明德形容寂然不动的本体,再以流行之气解释变易之义,以明其作用。变易的作用即在变通,唯有变通,始能通达人情,通明本体。但讲变通,应有不变的准据,不然,便致大乱,所以须讲第三义。
乾凿度解释第三义说:“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郑康成以为此义就是系辞传所说的:“天尊地卑,亁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位是指卦的六位而言,卦虽千变万化,但其六画之位不变。此即代表天地人伦有变易之义,有不变易之义,也就是说,必须天地人伦各得其位,始能变而不乱,而得变通之用。
系辞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部易学原理,就是伏羲氏观象所发现。伏羲氏观察天文地理鸟兽人物万有之象,皆是变化无常,因而发现变易之义。进而观察万象各有定位,如天在上,地在下等等,因而发现不易之义。更进而观察变易与不易都是出自两仪,而两仪又出自太极,因而发现太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而为宇宙人生等万有的根源。发现此一根源,便知万有不离太极,即象见体,一切皆是清净光明之德,变化无常的天地人生不过幻相而已。伏羲氏见此真理,于是画卦传给他人,圣贤相传,最后经孔子研究赞述,而为一部最完备的学为圣人之道的中国经书,不但中国的读书人,世间凡是好学慕道之士都应该研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