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儒学著作导读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
类别:儒学初探 作者:

在《易传》看来,天地自然或宇宙的价值在于化生万物。此即《系辞传》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生”。生生不息,日日更新,不断有所创造,这才是天地最大的德行,方称得上“变易”,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传》)。惟其如此,方能富有一切。《易传》十分重视天地生化万物的功能,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如《系辞传》说:“天地絪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说:“夫乾,其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大生”,是说浑沦无所不包;“广生”,是说广阔无所不受。这里从乾坤两卦讲到配天地、四时,就其哲学意义说,也是赞扬天地自然生生造化之功。《文言传》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彖传》亦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解卦)“天地相遇,品物咸彰”(姤卦)。无一不是赞美天地化生万物,使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价值。

到得宋代,道学家们将天地生成万物的价值观念推崇到了极致。周敦颐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命题,悟出了自然的生意,“观天地生物气象”;程明道则由此“欲常见造化生意”,明言“天只是以生为道”;邵雍则从中悟到了“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张载则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价值观念,从本体论的高度作了论证:“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则以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地雷见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雷复于地中,却是生物。”(《横渠易说·复卦》)有此“天地之心”作为生化万物的本体,方有生生不已,大化流行,而又生机盎然的整个世界。不仅如此,张载还拈出一个“仁”字,以“天地之仁”来界定此“惟是生物”的天地之心。此即所谓:“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须归功于天,曰:此天地之仁也。”(《经学理窟》)

朱熹对此尤为赞赏,认为“横渠谓‘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此数句,是从赤心片片说出来,荀扬岂能到!”并特别强调“千万记取此(仁字)是个话头”(《朱子语类》卷98)。这样,既确立了天地生物之心的本体地位,又凸显了其人文价值,这是张载对易学价值观念,乃至对宋明理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所以,朱熹又进一步发挥张载此论说:“天地所以运行不息者,做个甚事?只是生物而已。物生于春,长于夏,至秋万物咸遂,如收敛结实,是渐欲离其本之时也。及其成,则物之成实者各具生理,所谓‘硕果不食’是已。夫具生理者,固各继其生,而物之归根复命,犹自若也。如说天地以生物为心,斯可见矣。”(《朱子语类》卷71)“生理”即“生生之理”。此以生理解释“天地之心”,为天地生物之本,进一步确证了天地“只是生物而已”的价值本体。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易传》所提出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价值观念,其影响是多么的深刻而广远。

下页:《易传》解释学转向 由卜筮解释转向德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