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常礼举要讲记 < 儒以修身 < 首页 :般若人生网
寅、处世
类别:儒家礼学 作者:李炳南

这本常礼举要“丑”部分,吾不讲,什么原故?丑是学校这一套,由兴大周庆光老师所加上的,加上学校这一段。现在你学这个没用处,学校不兴这一套,学校有学校的规矩,现在学校什么规矩吾也不知道了。你们大家都知道吾在学校里上课,吾有一套我的规矩,吾的规矩和别的人不一样。学校自有学校的规矩,我们不管这个了,大家要记住,少发议论。

下面“处世”,就是在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这个很要紧。后头的“聚餐”也很要紧,你在外应酬不能不吃饭,现在人不会吃饭,在吃饭桌上很难看。这两节大家要注意听听。处世,世是世间,范围很多;处是处理,处理什么呢?处理人对人的事情,这是总原则,别看不起了。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短”是坏话,无道人之短就是别说人的坏话。某人那条他不行他够不上,这个我们一概不谈。今日之下你要谈这个,有杀身之祸。因为现在的人和从前不同,可没受过好的教育。

譬如两人站在门前谈话,一般来说,应谈完了就算过去,可是现在不然!谈完了出去传某人说你什么;这个传话的人多说一、两个字,话就变了质;好意变成坏意,坏意变成好意,这个不一定。从前人都讲究不传话,现在可不行,专好传话。传话传什么?好话不传,专传恶话,无形之中挑拨恶感。

这个吾有经验。尤其学佛的人,跑这道场、跑那道场,这个道场说说,那个道场说说,来回地扯上一套,挑拨恶感,并不是有心挑拨恶感而是在无意之中造成乱子。某人如果认为吾背后说他坏话,吾也不解释,吾有吾的态度,越解释越麻烦,吾也不愿意。你认为吾说你坏话,你就认为如此,吾也不管你。你愿意和吾结善缘就结下,不愿意和吾结交那就随便。

前几年,外头有人不信,找我们里头的人当证人,找了去,咱们学佛的人不能打妄语,李某人到底有说这话没有?吾实在没有,有若干人说没有,他不信,说有,它才信。现在人不但好说瞎话,而且也不爱听实话,这是心里变态。

“无道人之短”,你只要不说别人而某人说了你坏话,你不管他,你心理自有天理良心为凭就好,记住这句。

“无说己之长”,在这个时候尤其要紧,万万不能贡高我慢,你显示你的长处,人家就不讲了,你能你去做吧,就完了!现代人“值得骄傲”,一个值得骄傲的人,如果人家好心好意要你改改,结果反而反嘴,起争论,谁有这么大功夫起争论?只好我们不说,那最好,不必起争论。

“道”是非常尊贵,大家要尊重。他来求你,你才告诉他,他不求就不告诉他。他要不信,他来毁谤,为了使他明白你与他争论,你把这个“道”看得太不值钱了。这两句今日之下正该如此,不说人家的坏话,咱们也要体认没什么能力与长处!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这是出自礼记上的,个人的家庭,好也罢,坏也罢,即使坏的不成样子,也一概不和别人说。从前邻居搬家的事情,可说是很少,也有几十年的邻居,能珍惜就很奇怪了,因为邻居最难相处,而亲戚朋友虽然住得远,但见几次面就熟了。

总而言之,你别管人家闲事,少一些事非,也不可把你家的底洩了,小心他上你家去抢东西,没有那些话,他不能进去,他的心有底子才能上你家里去,这是一点。你家里不和,邻居便欺负你,你是自找侮辱!你家里头团结得很好,古人的话:“打仗还是亲兄”,这个仗是普通在街上打打与人私斗,亲兄弟那当然是互助。上阵还是父子兵,到了前线拼命,自己的父子他们也不救我吗?不到时候是显不出来。

譬如吾姓李,你姓李有什么奇?是不足为奇。譬如这个屋子都姓张,只有两个姓李,他在那里骂姓李的,不但吾不高兴,连那个姓李的也不高兴,这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同姓不同宗。骂的人说:“我是说姓李的,天下皆有,不是说你。”不是说吾是不错,可是你说姓李的,吾也姓李,吾就是不高兴,那一个姓李的也不高兴,两个姓李的同心,不与姓张的同心。连一个姓尚且如此,这是自然的心理,况且是一家人,这一想你便明白了。

譬如臺湾人在臺湾,谁也不认识谁,那没关系。见了面,你请他喝碗茶,他也未必领情,但是或许你到美国,你跟他素不认识,一说臺湾话就感觉很亲密,就谈了去,这不是自然的道理吗?至于家里的事,万万不能和外人说,家里出了奸盗之事,都是你告诉别人,自己引的。礼记上说“内言不出于阃”:房屋里说的话都不许出这个门限。现在这个时候,专宣传屋内的话。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这口最了不得,是祸福之门。譬如说,战国时的六国成天闹乱子,都是苏秦与张仪拨弄的。苏秦与张仪什么也没有,东也拨弄,西也拨弄,各国互相打战,他从中取利,现在国际上就这么一套。

大家现在要学孔子的谨言慎行,少说话,所谓“躁人之辞多”,见了面就说个不停,送到门外到街上还说,那有这么多话?“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这在易经上有。一个好说话的人,一辈子没有大发展,也办不了好事情。未说话以前,礼记有说要“安定辞”,心里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四、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话;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现在人没念过书,这就难怪了,又认为“值得骄傲”就更不得了。洋洋得意地把今天在家吃了什么,吃了什么讲出来。好!那里有两个穷人,这一天还没吃饭,连个豆腐渣也没得吃,你还说我吃当归鸭,比豆腐渣还好。殊不知“一家饱暖千家怨”,这话得懂才行,你饱暖,他不饱暖,就是仇家。别说你恭敬他,他还不领情,你再炫耀,那就不得了。

今日之下这个事情多了,你譬如一个街上两个邻居考大学,你是住东边,他是住西边,同时考试。西家那个没考上,你家这里,你考上,父母很高兴,不但高兴的不得了,又放鞭炮庆贺,是很好。可是西邻那一个就过不去,他正在那里丧气得不得了,看见了人家那个得意,就是仇家,这都是世故人情。所以说看见失意的人不要说自己得意的话,要对失意的人表示同情。

再者,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这在臺湾吾可见多了。一个五十岁的人见六十岁的人说“我老了”、“我不行了”,你说是老年人,那个老年人比你年纪大,是那一个该死啊?那个六十岁的老人听了是绝对不高兴。

现在还有一句是以前没有的,中华民国发明的一句新话:“人生七十才开始”,这话不知其用意如何?总而言之是不合理。原来古书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叫稀寿,为什么叫稀寿?意思是能话到七十岁就很少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说才是人生的开始,听了不就很懊丧!你何必惹人厌,不高兴?说话是很不容易的,还是以少说话为妙。

其次谈到作寿,吾最反对作寿,吾说句痛快话,作寿是放警报,你们大家明白吧!怎么放警报呢?到时候了,要预备预备,还不是这个样子!有一个人九十几岁时作寿,开了一个宴会,有一位先生恭维他说:“你活了快一百年啦”,很好,这是多么好的话,譬如现在说人:“你身体不要紧,没点病,即使有点病,那是百年的关系。”这话令人听了应该就很高兴,可是对这位作九十六岁寿的老人说:“你老先生看样子有百年的火候。”作寿的人,喝了酒正高兴着,被这句话呆住了,还有四,五年可活!在座大家都不高兴,你那一条不好说?你会说:“你活着一百年,还有什么不好?”你说他活一百年为什么不欢喜?你说其他人活一百年为什么会欢喜?一样的话,不一样的说法。大家有疑惑可以问。

五、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之常情是思念过去,不满现在,希望未来。一般人肚子里有些话总要找人谈谈,希望别人想办法给你解决,可是你那一肚子不高兴的话,要够到交情才可以谈,够不到交情不能谈。你自己的事,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谈别人的事或国家的事,不够交情总不能谈。因为谈了,他也往外一谈,就把话传了出去,又出了毛病。譬如你看他有什么不好,但是才相交三个月或五个月、半年什么的,他有什么不对的事,你要劝他,不错,朋友是有规劝的义务,可是你有劝的资格吗?你不要妄作聪明。

你说我是好心好意,他听了是你讽刺他。你劝他,话一说得重,他对你某人便恨着了。这个必得念书多,念书多你自会明白,你是好心好意地劝他,可是他以为你是谤他,口是祸福之门,这是“交浅不可言深”。

再者“绝交不出恶声”,譬如咱们相交,这个人看你怎么也不满意,怎么也不行,好的、坏的勐造谣言,现在这种奇怪的人很多,这种勐造谣言的功夫我们没有。某个人对我们没有礼貌,我们或可有对不起人家的地方,我们省察、省察,我们那里不对,那里不对赶紧改,这是对的,要先改自己。我们改了,那个人还是这个样,自反而合礼,有了礼,自己反省也能对得起人。可是连番好几回,那人还是照常造谣,孟子说:“此亦妄人也已矣。”这是狂妄人,不理他算了。

你不能一上来就绝交,或可有对不起人的地方,就是不行了要绝交,也要口不出恶言,为什么呢?这个人是活的,说不定将来又会在那里碰上,所以要预备后路。往后或许十年、廿年、卅年,为了一件事,在路上碰到仇家,你拿着刀,你气他不好把我打着,那可杀不可杀呢?若有“这种人”他在旁边,不必在说别的,就“这种人”就行了。如果绝交时你当时没有恶言,心里不慌张,也就不倒楣。

说到这,我再说别的,这个不知说了多少次,咱们台中道场,你们将来能守得住,就十二万分地万幸了,你再开闢不是容易的,怎么呢?你没有仁心、耐性,你能开道场吗?到一个生疏的地方去开道场,什么人都要先试探试探你,跟你比比赛,唱戏的叫“打砲”(案:外来演员插班登台唱戏叫打炮),你连这个都不懂得。你若是听戏的票友,想露一手,你上去唱戏,不论有钱、没钱,也得穿着戏班子的衣服,有衣服在那摆着,你或许还不会穿,别说唱戏的衣服。现在你们都学佛,你连个海青还不会穿,还谈什么?给你件袈裟,你也配不上。唱戏这就难了,你要有意,下去得练熟,再跟你说吧。一出台,锣鼓打着,可是点子都不对!上台唱戏,连跑龙套这一切一切都先得花了钱,都买到了,这才行。别说你唱得好,若唱得不好,就连拿扇子也没技术,一下子掉了,看你怎么收拾?譬如唱戏的,朱洪武叫康茂才上台去打陈友谅,都是唱三句一停,那有依什么第四句?上台后,旁边树了一把椅子,就算高台,唱到那里,一把袖子一上台,没上去,倒退了下来,倒退了下来再上不行吗?再上,就多一点锣。台上少一点锣都不行,这个东西都不懂,那就漏气了,就得下来。如果能再唱四句:“康茂才是年老气衰,血气衰,这样的高台上不来,二次再把高台上”,这就行了,因为这是老手。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现在喜好侮辱人,跟我们的熟人开开玩笑,开开玩笑古人也有,要戏而不虐!孔子也开玩笑,有人说:怎么孔子也开玩笑?子游为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孔子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在你们听这句时,也会疑惑:“孔子也没杀鸡,也没杀牛啊?这是说杀鸡用小刀就行了。”杀牛用小刀可不行,要用牛刀,得用大刀,所以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他懂,孔子才说,对不懂的人,孔子也不说。子游听了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子不是说,只要学了道,即使百里之地,不管怎么样都要好好干,不管县的大小。孔子说:“偃之言是也。”偃你说的对。于是孔子对同学们说:“前言戏之耳!”我这是跟你开玩笑。孔子开这个玩笑没有关系吗?为什么咱们开的玩笑那就不行?你看看,现在的人,叫人下不了场,对人别叫人下不了场。最好以不开玩笑为好,开玩笑会叫人下不了场。

七、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恭敬别人不可呆板,譬如鞠躬,要鞠躬七十度,你见了他,只鞠躬六十度就不行。对一般人平等恭敬,但对残疾人要格外恭敬,这里头与咱们有好处,什么好处?就是给对方的一个安慰,这不是很好吗?他是残疾,咱帮不上忙,咱安慰他,须格外恭敬。

吾跟你说,现在是不行,怎么不行?譬如这街上出了意外,太保乱杀人,但是我没得罪他,他不来找麻烦,这还讲得下去,现在不得罪他,怎么呢?这报上常说,你多看他两眼,就遭灾气。他这些人在那里妨碍人,你看他两眼,就有杀身之祸。我也没说话,也没做什么的,看两眼就不得了,你看这事情重要吧!现在这时局太特别,从前杀人的事情很少,太少了,国家管的太严,杀人必偿命,不是这么随便。

从前虽说杀人的少,可是报復的人可不少,小事情就来小报復,大事情就来大报復。凡是有受家庭教育的,家里念过书的人,遭这个报復的很少。譬如咱们在街上走路,现在马路好,从前的路不好,下雨路损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在路上不小心滑倒,他虽然没有什么损害,可是自己不走好总是事实,旁边人看了就笑,这个吾在臺湾可见过。那个滑倒人开口便骂,骂那笑的人,笑的人也没说话,就是笑而已,他骂的不但是三字经,六字经都有,那怨谁呢?这就是没受过家庭教育。无论怎么样,人家滑倒就是不幸,你正可以过去帮帮忙把他拉起来,安慰他几句,那是理所当然,表示同情嘛!即使你不能帮忙,也要装眼瞎,你走过去就算了,万不能笑人,这一笑就是祸。现在一笑就是祸,这跟你多看他两眼是一样的。总之,这个时代要危行言逊。

以上是见残疾人须格外恭敬,就是见了不幸的人,我们能安慰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就装着眼瞎走过去,这个记住!

八、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这个挑着担子的、拿着小篮子什么的小贩子,这些小苦力都是没有本钱的,所以才干小贩,有本钱就开大公司当经理了。可是这些当经理的品行,没这小贩子品行好。

见了肩挑小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里挑着担子,被太阳晒,被雨淋,你讨什么便宜啊?吾跟你说,这些小贩最守信用,守什么信用呢?不论下雨天或大热天,他到什么时候,上那一条街,都有一定的。我们在家等着买东西,不会有“到什么时候啦,卖什么的小贩怎么还没来?”的事发生,都是规规矩矩的,没有一个不守信用。

这些大商店的信用,连小贩肩挑都比不了,他们守的规矩都很严。卖东西的,到你们家门前去卖,你家里男也好、女的也好,无论什么人来买,他跟你卖的功夫,绝对没有嘻皮笑脸这一套。假使你家里出来个年轻小姐来买东西,这卖菜的嘻皮笑脸跟他什么,邻居对面出来看了,不是把菜甩了,就是给一耳光,这是吾亲眼见的。他们都规规矩矩地,比在中兴大学当教授的吾都好,所以这个便宜讨不得。

你譬如买辣椒,这不值钱的东西吧,秤好了给你,你又多拿了一个;多添一个你觉得没什么奇,若每家门口都拿一个,小贩就少收若干钱,对这小贩苛薄干什么?你家里的儿女,在外头胡乱花钱,你反而不计较,苛薄家庭必出破坏子弟。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必加恕。

他人须要,我们就应该帮忙,这在礼记礼运篇上有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虽然你没有职务,但早上你起来要扫地下,那时没有扫地伕,扫了地回家吃饭,也对得起那碗饭!那碗饭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来。一碗茶也是千万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这一天,你不能白干,所以对生活缺乏的人,我们要尽点义务帮忙。为人做点事情是应该的,不必记到心里,不可念念不忘,这是君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受恩必报”:

我们给人家的,讲的是应该尽义务。人家替我做什么,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么事情我也不管,这样可以吗?你该当尽你的义务,你若认为“我管这个干什么?”这就错了。中国人讲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人一滴水怎么样呢?受人一滴水,你缺乏这滴水简直就过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报答时,只还一滴水,那可不行,还得有本有利。报什么?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永远不息,永远不忘人家,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国文化五千年,不垮臺,全球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来。外国人他们苛薄,可是我们不然,我们讲的是厚道,这个是自尧舜都这样,孔子讲的也是这一套。

“开罪于人须求解”,孟子说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凡是开罪于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我们对不起人,光是口头上说:“对不起、道歉”是不行呀!现在连对不起也谈不上了。吾有一次见学生骑脚踏车,把老师给碰倒,碰倒了老师,他在脚踏车上笑一笑就跑了。这个不能怨学生,吾是再三的说,你要求根本嘛,这种教育是你老师教他这样的!所以开罪于人要求谅解。你不求谅解,你多看他两眼,他就要找你的麻烦。你不求和解,下回他会想法子对付你。

“开罪于我应加恕”,儒家所谈就是君子、小人之别,但谈因果处不明显,佛家是处处讲因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佛家讲法。儒家不这样子,讲的是君子、小人。我们受人恩惠,不报答就是小人,永远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这就是君子小人之别。

譬如咱们又学佛又念孔子书,凡是学佛头一条,就是应知人身难得,学佛怎么说人身难得?有了人身,这才能学佛。第二是佛法难闻,学佛的头一个条件是先得人身,你得人身并不就是能学佛,而是就可以学佛了。有了这种机缘,不问你好不好,不问你是不是有人劝,不问你是不是勉强,有了这个机会就能学佛。但是必须咱们是人,若不是人而是畜牲、那可就难了。

吾看过跳蚤学体操,但是你拿这个经叫它看,它看不懂,这是难处!得人身,好比上火车,已经买了目的地的车票了,可是坐不坐车在乎你。佛法难闻,你也听到了,也看到了,如上车前的剪票,但是若没有“思、修”的功夫,有什么用处?这一思一学,才算上了车。跟大家说,不思不学等于没上车,那不叫佛弟子,叫做什么?从前做“弟子”的规矩不能随便,要受过皈依才可称弟子,没受过皈依的,男的叫“信士”,女的叫“信女”。从前人叫名字不能随便,不许为了拿钱就随便送,名字是不能随便送的。

 十、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善人必得亲近,为什么呢?你亲近他,才能学他,而且必须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却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谓“交浅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说深入的事情。

“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坏人他去坏,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么办?与善人交好比入芝兰之室,你上了屋去,闻到很香,这个屋是盛兰花的香屋。可是有一层,你在里头住了十天半个月以后,就闻不到香味了,这个大家可有经验?

譬如点香,吾点的都是最好的香,也闻见了香,久而久之,什么好香在吾屋里吾也闻不见。什么缘故?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也”,鼻子的嗅觉与香合成一块了。书上说,久而不闻其香,因为入芝兰之室太长久了,你也变成芝兰,你这个人就变成好人了,这是一种比喻。

要是与恶人交,好比上渔市场去。咱们买东西如经过渔市场,腥味的不得了。你问渔市的人有没有闻到这种腥味,他说没有闻到,怎么呢?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也!它也与这种腥味结合了。这种传染性很重要,既是这样,所以恶人必得离得远远的。君子善人必得近,你必得恭敬他、瞻仰他。

恶人呢?当然要远离,不远就染上他,被传染了,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很难跟他来往。

自古说这种事情,只有讲一半,你自己查去,讲得不甚透彻,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们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则不逊,你跟他亲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来了,只好远他,远他则怨。例有人会抱怨说:“某人,你看看,从前与我不错,现在他认识有钱的人,又升了官,就不与我来往了。”近了小人就麻烦,给你一些不痛快,以及发生一些无礼的事情,远了他又怨恨你,没办法!近了也不行,远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把他当鬼神,见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气。

这些事情现在更重要。

十一、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礼记一上来的开头三句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不论干什么,心里对一切都恭敬,身体容貌要像想东西时一样。想东西是怎么样呢?想东西时心理就不会乱七八糟的,就是那个样子。说话要安,安什么呢?

咱在这说话不大客气,因大家多半是同仁,而且吾又不是在外头讲经。这个“安”是第一要紧,你先得“止”,所谓“知止而后有定”这才稳定了。一止一定稳定了,这才能镇静。

吾跟大家说,这个镇静好不容易,吾不说客气话,吾一直到目前还是没有镇静的功夫。但是比起一般的躁人,吾看起来像镇静,可是自己问自己,吾并不镇静。这样不行,也不能成功,不镇静绝对不能成功。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镇静太重要了!

吾跟大家说,从前因为没有学校,所以上私塾,各街上请老师教书,一天只念三行二行并不多。记性好的、聪明一点的,念一念就会,你若是随随便便心不在焉,时间不到都不许回家,也不准乱走,坐在那里,连下来都不许。大家在那坐着,干什么呢?上私塾有一种叫“出恭牌”,同学们要用时,把书放在老师的跟前,拿着牌子到外边去上厕所。大家一看某人不在那,一看桌上有出恭牌,表示他上厕所去了。出恭牌在屋里一天也闲不住,老师本来睁一隻眼闭一隻眼,后来也觉得不对了,那有一天那么多大小便呢?同学们上厕所前,先疏散疏散,等上完后回来,再把出恭牌放在老师桌子上,回去坐好,不到五分钟又有人来拿。没有出恭机会的学生,就要坐在位子,上到一定钟点,才能下来。

在这屋子里念书,老师要是自己看书、抄书这还罢了,同学们最喜欢老师看书抄东西,最讨厌老师什么也不干,坐在那里东看西看,一不如意就要嘀咕了。你在那坐着,要是摇身回头看,老师说:“看什么?”一点也不让你闲着,接着说:“为什么放着书不念?”你说:“书我都会了”老师就说:“会了也得看。”这是练你的镇静。

办不到的事情万别逞能。要办的事情先计划,而且事前不说,先把事情看明白,心里计划好。一旦答应人家就得办,办得有始有终,这就要靠毅力了。就算碰破头也得干下去,务必把事情给解决了,这是吾年轻的脾气。现在有了年纪,不大这样,多少好一点,逞能再碰头这不行啦!

从前吾管人家的闲事,人家不打官司,吾去打,怎么会是吾去打官司?古人有句话说:“和解不成,便是家羞”。官司是吾打的,没钱,吾在家里偷东西卖了,吾给你打。所以吾年轻时好像太保似的,人都怕吾,怎么呢?吾出来做事,没有解决不了的,吾闲不住,你们大家可别学吾年轻那样。

十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什么事都得避嫌疑,这个事情多了,说也说不尽。譬如在树下走,上面长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过了这棵李树,你在树下扶正帽子不行吗?何必要在李子树下扶正它,你在那里一抬手,主人家就会想:“你干什么?是要偷李子吃吗?”所以要躲避嫌疑。

这个瓜在地下生长,走路也有掉鞋子的时候,鞋子掉了,不许我提鞋吗?在瓜地里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吗?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守瓜,老远看着你,以为是要“偷瓜”,这个嫌疑也要躲避。

这种例子多了,吾就常说,你上人家里去,叫门里面没人应,别一开门就进去了。这一点吾跟你们说多少回,但是现在大家还是这个样子,事情多啦!夏天,一女子衣服不整齐,你跑了进去,这算什么一套呢?现在人不在乎,从前人可在乎,从前那就犯了规矩。

这屋里没人,你入内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来,没了东西,一问邻居,邻居又不认识别人,看见你进去,就说:“某人常常到你家里来的,穿什么衣服,刚才他还来过。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儿进去,人不认得,却认得你进去,人家问你:“某一天,你那里去了?”,“你去了我那儿,我没东西了”,你怎么办呢?

这一条,你得类推,这就行了!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有学问了,无论遇见什么事情,不管是好事坏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自己坐在那边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当个审判官,先把事情判断判断,谁是谁非,判断好了,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可偏重感情”,这感情是大坏事,感情冲动什么事也办不好。

譬如唱京戏的“坐楼杀惜”,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杀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亲赶过来拉着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后头赶,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个卖糖的叫唐牛二,平常在宋江那儿得到好处,他一看宋大爷叫人捉住了,一下子感情冲动,说:“慢着,慢着,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这一大叫,宋江就跑开了。有你,有我,有什么事情都找我。被害人母亲说:“好,找你!宋江杀了人啦,把我的女儿杀了!那个人已走啦,拿你打官司!”所以说不要偏重感情。

现在开会,尤其要如此,你不能用闲谈的功夫,听听谈些什么。不管有没有碍着你,事情到了表决的功夫,你要说瞎话,还是说实话?开会时你还没听明白,你看见人举手,我也举手,这叫欺骗人,你还没听明白也可以不举手,举手就算数。你没听明白,举个什么手呢?总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紧,尤其是咱们学佛!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兴的事,你不要拿这个事情往别人身上加,这一个很难!

子贡见孔子就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你办不到。孔子都说办不到,我们现在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自不量力。

这一条很难说,学好了这一条就不得了。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吾跟大家说,凡是求人的事情,求人与借钱一样,为什么呢?借钱是借物质,求人家是求人跟你出主意,这是道理的事,这是求道。求道,得上人家那里去。恭恭敬敬的求,要跑人家那里求去。必须是“凡求教他人的事情,必须造门请问”,这才恭敬!譬如我想求王老师为我出主意,可是吾忙又不方便,他上吾这里才好谈。是吾求人家,吾怎么把他请到吾这里来?你求人家,要上人那儿求。

从前有句话说“移樽就教”,求人时摆了一个宴,你温了杯酒,拿着你的酒杯,上我这里来喝酒,上这里来干什么?让你来教训我,说话很婉转,这是从前。现在没有这个啦,文言一概讲不通。吾有书也不能教了,叫吾上学校去再教书,吾也感觉很困难了。这条必须实行。

又譬如你与我够着交情,你今天上我那去,并且送要我一个礼,我说:“你别走,你别走,我有把扇子要送给你。”这个合不合理?必得是你收下他的礼后,隔一天你再送礼到他家。

有时候同学们上吾那儿送礼物,吾还有点东西,跟同学说:“你别走,吾给你点东西吃。”这你们都得吃,因为吾是老师,所以另当别论。你是吾的学生,所以不讲这个礼貌了,这是从权,这个还可以的。若是跟外人,绝对不允许如此。

下页:卯、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