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支气管与哮喘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中医对肺痿的认识
来源: 作者: 时间: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以气短,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

肺痿之病名,始见于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对肺痿之义及临床特点,列为专篇进行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该篇对肺痿吐涎沫而不咳的病机及其治疗原则,也作了初步的探讨,如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隋·巢元方对本病的成因、转归等作了进一步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 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 ,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巢氏这一论述,对肺痿的成因,明确认为是外邪犯肺,或劳役过度,或大汗大下之后,津阴亏耗,肺气受损,壅塞而成。并指出咳吐涎沫之爽或不爽,小便之利或不利,咽燥之欲饮或不欲饮等,与疗效转归都有关联,如该篇又说:“咳唾咽燥欲饮者,必愈;欲咳而不能咳,唾干沫,而小便不利者难治”。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肺痿》则本《金匮》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二类,认为“ 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在治疗上概要为虚寒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对《金匮》的治法,有所补充。

明·王肯堂将肺痿分别列入咳嗽门和血证门论述,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肺痿或咳沫 ,或咳血,今编咳沫者于此,咳血者入血证门。”《证治准绳·诸血门》还认为:“久嗽咯血成肺痿”。同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诸嗽门》中提到:“劳嗽有久嗽成劳者,有因病劳久嗽者, 其证往来寒热,或独热无寒,咽干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戴氏所指劳嗽之临床表现,与肺痿有相似之处。

清·李用粹结合丹溪之说,对肺痿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论治作了简要而系统的归纳。如《证治汇补·胸膈门》说:“久嗽肺虚,寒热往来,皮毛枯燥,声音不清,或嗽血线,口中有浊唾涎沫,脉数而虚,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叶萎落也。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汤以滋阴,后用门冬清肺饮以收功。”张璐在其《张氏医通· 肺痿》按喻嘉言之论,将肺痿的治疗要点概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 止浊唾,补真气”等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这些证治要点, 理义精深,非常切合实用。此外,对肺痈和肺痿的鉴别,及其治法异同,也进行了分析比较,如说:“肺痈属在有形之血,血结宜骤攻;肺痿属在无形之气,气伤宜徐理,兼润肺燥。然肺虽燥而多不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此辨证用药之大法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作补充,他说:“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 ,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肺痿的认识,唐以前多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论述;唐以后则多列入咳嗽门中,尤与久嗽、劳嗽合论;也有将肺痿肺痈并列者。在证候分析方面,虽有虚热虚寒之分,但总以虚热占绝大多数。在病因探讨方面,较一致的认识是,起病早期多由外感而得,病久不愈, 或因误治等耗伤津液所致。



  忠告:本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怎样辨证治疗肺痿 (健康书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