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支气管与哮喘专题 < 疾病防治丛书 < 医学书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如何辨证治疗咳嗽
来源: 作者: 时间: ( 字号:   )

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咳嗽、咯痰、喘促等症状,主要属于中医咳嗽,尤其是痰饮咳嗽的范围。其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观察30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的结果,有虚象者为84%,其中肺虚占79%,脾虚占58 7%,肾虚占79 3%。303医院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多脾、肺、肾虚,特别是阳虚。肾虚以喘促为主,呼长吸短,连声无力咳嗽,痰多涎沫;肺虚以咳嗽为主,连声有力咳嗽,痰粘稠或清稀;脾虚以痰为主,痰量多易咯出。一军医大和南昌地区协作组等认为,各型大多有相应的脏腑见症。如肺虚寒咳型多形寒怕风、多汗、易感冒;脾虚痰湿型多口淡、喜热饮、四末欠温、纳差、腹胀肠鸣、便溏腿肿;肾虚喘促型多动则气短,呼多吸少,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夜尿频数,滴沥不断,急性发作期多口苦、咽干、渴欲冷饮、尿黄便秘、苔黄、脉滑等。许多研究单位研究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咳痰喘与分型的关系,如一军医大对174例患者664次留24小时痰量观察,其平均痰量为, 肾虚咳喘型>脾虚痰湿型>肺虚寒咳型。

咳嗽的辨证论治,首先要辨明外感、内伤,及其见证的属虚属实。外感咳嗽,是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多是实证;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多是虚证或虚中挟实。在治疗方面,外感咳嗽当以宣肺散邪为主,邪去则正安;内伤咳嗽则根据虚实夹杂和病情缓急,确定标本先后,随其虚实之所在而调之。

辨证时首先要分清外感、内伤:一般说,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在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头胀痛、全身酸楚、恶风寒、发热等症(其他外邪为患,亦当有其相应症状)。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病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临床之际,还须根据不同咳嗽的病机特点,落实到具体的脏腑和阴阳气血上,为论治提供依据。但是,内伤咳嗽患者,由于肺虚容易感受外邪,特别是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袭而使咳嗽加重,这时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其次要辨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咳嗽时作、发于白昼, 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较剧 ,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

再者要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粘稠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燥。

外感咳嗽

外邪侵犯于肺引起咳嗽,主要是风、寒、热、燥四种外邪,且往往是两种以上的外邪共同引起 ,临床上以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为多见。外感咳嗽的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宣畅肺气 ,但由于肺为脏腑之华盖,位高居于膈上,药力易达病所,故药宜清扬,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即是。再就本病的特征,宜重视化痰顺气,使痰清气顺,肺气宣畅,则咳嗽易于治愈。外感咳嗽,大忌敛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补涩,反使肺气不畅,外邪内郁,痰浊不易排除,咳嗽愈加剧烈。此外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1)风寒咳嗽

①症状: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等。舌苔白,脉浮。

②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郁肺气,以致肺卫失宣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风寒客肺,肺气闭郁不宣,故咳嗽、咯痰、鼻塞流涕;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外之阳气被遏,故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之邪束表客肺之象。

③治法: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④方药:杏苏散或金沸草散加减。咳嗽较甚者,加金沸草、紫菀;咳而气急者,去紫苏加麻黄、苏子宣降肺气;表邪较甚者,可斟酌加防风、羌活;若见气虚者加党参。

对其兼夹证,需注意随证施治。

1)外寒内热:症见咳嗽声重音嗄,痰浓不易咯出,咳引胸痛,恶寒鼻塞,或有身热,口渴咽痛,甚则气逆而喘,舌苔白腻而黄,舌质红,脉滑数。此证为风寒外束,肺热内郁所致,俗称“寒包火咳”。治宜散寒清热,用麻杏石甘汤。此证与燥邪伤肺不同,不宜早投清润之剂。

2)风寒兼湿:证见咳嗽痰多,兼有胸脘作闷,舌苔白腻,脉濡。此为湿邪内郁,复感风寒之邪,肺气失于宣畅所致。治宜疏散风寒,兼予燥湿去痰,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之类。

3)风寒夹饮:主要症状与风寒证相同,但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薄白滑利,脉浮紧或弦滑,此属风寒外束,饮邪内犯,肺失宣降而发咳嗽,治以疏散风寒以除表邪,温化寒饮以逐内患,用小青龙汤加减。

(2)风热咳嗽

①症状: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舌苔薄黄 ,脉浮数。

②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营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风热犯肺,热灼肺津,故见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口干;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鼻咽部先受其邪,故鼻流黄涕、咽痛; 风热客表,营卫失和,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初犯肺卫之象。

③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④方药:桑菊饮加减。如见咳甚者,加鱼腥草、枇杷叶、浙贝母、矮地茶;若热邪较甚,身热口渴明显者,加黄芩、知母、瓜蒌加强清泄肺热之力;咽痛明显加射干;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藕节。

兼夹证:

1)风热兼湿:证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舌苔白腻中黄,脉濡数,此为风热夹湿蕴蒸,邪在上焦, 肺气失肃所致,宜于桑菊饮中加入杏仁、苡仁之类,以宣气化湿。

2)风热夹暑:证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溺赤,舌质红苔薄,脉濡数。由于外感风热,夹时令之暑湿,侵犯上焦,肺气不宣,其邪不能从汗外泄所致。宜用香薷、前胡、鲜藿香、佩兰、六一散之类,以疏风解暑。

(3)温燥咳嗽

①症状:咳嗽少痰,或略有粘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而干,舌尖红,脉细数或无变化。

②病机分析:燥热犯肺,耗伤津液,故咳嗽少痰,或略有粘痰,咯出不易;热伤阳络,则痰中带血 ;燥胜则干故见咽干,唇鼻干燥;初起或见表证,乃属燥热外客,营卫不和。舌尖红,苔薄黄而干 ,脉细软,均属燥热之征。

③治法:清肺润燥,疏风清热。

④方药:桑杏汤加减。燥热现象明显者,加麦冬、知母、石膏;头痛、发热甚者,加薄荷、连翘、蝉衣;咽痛明显者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白茅根、生地;或用清金润燥天门冬丸。

(4)凉燥咳嗽

①症状: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 脉浮紧。

②病机分析:凉燥之气,袭表犯肺,使肺气失宣、表卫失和,为本证的主要病机。与温燥比较, 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咯痰不利,咽干唇燥等症,同是“燥胜则干”的表现,不同之处在于,凉燥兼见风寒袭表的症状,如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

③治法:疏散风寒,润肺止咳。

④方药:止嗽散加减。

(5)火热咳嗽

①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脉洪数或弦数,舌红。

②病机分析:火邪伤肺,故见干咳痰血;热聚胸膈,故烦渴胸痛;火灼津伤,燥热内结,故见便秘。脉数舌红,属火邪为患之象。

③治法:清肺泻火。

④方药:凉膈散加减。咳甚者,可加枇杷叶、马兜铃清肺止咳;烦渴甚者,可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除烦;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病程一般较长,有先病在肺而影响他脏者,亦有他脏先伤而病及于肺者。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正虚邪实者,当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虚为主者,则当根据虚之所在而着重补正。

(1)痰湿咳嗽

①症状: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②病机分析:脾虚健运失常,以致痰湿内生,上渍于肺,阻碍气机,故咳嗽痰白而粘; 痰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脘作闷;纳减,四肢乏力,既因脾胃虚弱,也因湿困脾胃;舌苔白腻,脉象濡滑,为痰湿内聚,气失宣展之征。

③治法: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④方药:二陈汤加减。如痰湿较重,痰多,脘闷明显,加苍术、厚朴、苡仁、杏仁之类,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证属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痰滞食阻,而见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苔腻脉滑者,可合三子养亲汤顺气降逆、化痰消食。

(2)痰热咳嗽

①症状:咳嗽,痰色黄稠而难排出,甚或痰中带血,胸闷,口干,口苦,咽痛,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滑数。

②病机分析: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黄难出;痰热化火,灼肺伤络故见痰血咽痛;痰热壅盛,气机不利,故胸闷;口干而苦为热甚伤津。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③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④方药:清金化痰汤。肺热壅盛,咳而喘满、壮热、口渴者,去桔梗、陈皮,加金银花、鱼腥草、石膏、葶苈子等清热泄肺。

(3)肝火犯肺

①症状:咳嗽气逆,咳则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胸胁串痛,性急易怒,烦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舌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②病机分析: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逆乘于肺,肺失清肃之权,故气逆咳嗽不已;木火刑金, 肺络损伤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胁为肝之分野,肝火肆逆,故胁痛;性急易怒,灼热口苦,咽喉干燥,面红目赤,均为肝火炽盛之象。脉弦数,苔薄黄少津,为肝郁肺热津亏之征。

③治法:清肝泻肺。

④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味。火热较盛,咳嗽频作者,可加山栀、丹皮、贝母、枇杷叶等, 以增强清热止咳之功效。肝火犯肺之咳嗽,亦可选用《医醇义》的丹青饮治疗。

(4)阴虚咳嗽

①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不爽,口干舌燥,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病机分析:阴虚内燥,肺失滋润,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阴虚肺燥,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舌燥;咳伤肺络,则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象。

③治法: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④方药:二冬二母汤,口干舌燥甚者,加沙参、百合、生地养阴润燥;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润肺止咳;痰粘不利者,加海蛤粉清热化痰;咯血者加白及、茜草、藕节止血。

阴虚咳嗽而见心烦口干,心惊不寐,口舌生疮等症者,为心阴偏虚,可改用玄妙散。阴虚咳嗽而见咳声连连,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者,为肾阴偏虚,可改用八仙长寿丸。方中以六味丸滋阴泻火;麦冬、五味子滋肾润肺,敛肺止咳。

(5)气虚咳嗽

①症状:咳嗽声低无力,气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苔薄白质淡,脉弱。

②病机分析:久咳伤肺,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脾虚运化不健,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则肺气日虚。肺气亏损,肃降失司则咳嗽,声低,气短。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 ,易感冒;神疲,舌淡苔白,脉弱,均为气虚之象。

③治法:补益肺气,化痰宁嗽。

④方药:补肺汤加减。痰多清稀者,可去桑皮,加白术、茯苓、款冬花,以增强益气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白术并可协同人参、黄芪增强益气固表的作用。

若气虚咳嗽而见痰多,色白易排出,脘腹痞胀,食少便溏,面色萎黄或微浮、舌质淡、苔白腻者 ,为脾气偏虚。治宜健脾化湿、补肺祛痰,常用六君子汤加味。若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湿聚成饮,而见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则治宜温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6)阳虚咳嗽

①症状:咳嗽反复发作,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润,脉沉滑。

②病机分析:脾肾阳虚,水气上泛,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阳虚不运,水饮内停,上干于肺,故咳嗽、痰涎清稀;阳气虚衰,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故咳嗽反复发作;水气上泛故头眩、心悸;水气游溢肢体,故肢体沉重;肾阳亏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阳虚生外寒故见畏寒。苔白润,脉沉滑,为阳气不足寒水内停之象。

③治法:温阳散寒,化气行水。

④方药:真武汤加味。咳甚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止咳;气机不利,胸胁满闷者,加白芥子、旋覆花祛痰降气;短气甚者,加党参益气补虚;大便稀溏者,加干姜温中散寒。

另外,对于胸背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肺气不利,证见咳嗽不愈,夜间加剧,呛咳少痰,痰中时带极少血丝或血点,胸背受伤部位有阵发性刺痛,舌淡紫或见瘀斑,脉弦等的瘀血咳嗽,治疗当以清瘀肃肺为主,常用旋覆花汤加减。可用旋覆花、茜草降气结通络,桃仁、紫菀止咳。痰中带血者,加三七、白茅根活血化瘀、止血。其中白茅根每次可用至二两煎汤代水煎药。如吐血紫黑,咳嗽气急只能侧卧一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杏仁、五味子。



  忠告:本专题丛书可能并非最新版,有关内容请勿作为诊病的唯一参考! 〖医学书籍〗
〖返回目录〗
 · 下页:中医对肺痿的认识 (健康书籍选)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