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庄子南华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内圣外王的成就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下面就是一条一条分析内圣外王的成就。内圣外王这一个观念,是宋朝理学家们所惯用的一个名词,实际上这个招牌是庄子的。他们拿来用了以后,反过来就骂老庄,这种学术的态度很不严谨,很不应该。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马上问题来了,所谓圣人的修养,如果只限于通达人情物理的,也不够圣人的资格。所以圣人不只了解人情物理,还有进一步更高的通达。

“有亲,非仁也”,这个“仁”字,与儒家解释仁义道德的仁,并不违反,而是对孔孟思想更扩大的注解。“有亲”,亲人的私情,所谓真正的仁慈,如果还带一点亲人的私情,已经够不上仁了。讲到亲与仁,儒家所谓的仁,同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博爱,都有相同之处;不过范围解释说法各有不同。

历史上宋明理学家常跟佛家的思想有争论,理学家说你们佛家讲慈悲,不错啦!慈悲就是我们儒家讲的仁,但是你们佛家讲慈悲,是莫名其妙空洞的口号,不着实际。佛家的慈悲是平等爱人,儒家的仁也等于慈悲,但它是有范围有层次的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把自己小孩照应好,再把力量爱心扩大,爱社会上其他的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我的父母老人养好,有力量才养你的父母,养社会大家的父母。嘿!你们佛家呢!不然,慈悲平等爱一切众生,众生那么多,怎么爱啊?

理学家说假定释迦牟尼佛,跟孔子两人站在河边,看见两人的妈妈都掉到河里去了,请问释迦牟尼佛你怎么办?先救自己的妈妈,还是先救孔子的妈妈?如果先救自己的妈妈,那不够慈悲,众生平等,两个妈妈都是要救啊!儒家不同,孔子当时会毫不客气,先跳下去救自己的妈妈,再跳下去,救你的妈妈,是有一个程序的。所谓“亲亲”,把我的亲人先安置好了,再把我的心量扩大,就是叫公啦。“仁民”爱别人,爱社会,把人类都爱了以后,再“爱物”;所谓行人之道,有它的步骤次序。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了。

庄子这里,等于对儒家没有批判,可是下了一个注解,“有亲,非仁也”,所以仁慈是爱天下,没得私心,中间有所亲,有所偏爱,已经不是仁的最高目的了。如果是个大宗师,圣人之道,爱是普遍的,像下雨一样,并不是对于青菜、萝卜,或者人参、当归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