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庄子南华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才德双全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再讲庄子所提出来的全德与全才。一个能够成道的人,能够升华的人,或者要在这个世界做一番大事业的人,必须要具备两个东西,就是全才与全德。全才已经很难了,再加上全德就更难;有才无德也不行,有德无才也不可以。有德无才可以修道,但不能入世;有才无德入世很危险,不但危险了自己,也危险了世界,所以要才德两全才能入世。上面借用孔子的话,所以说一个人“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使日夜无郤”,“无郤”不是退却的意思,而是昼夜心里没有杂念。拿佛家的话说,没有烦恼。所以,前面我们讲到佛学的道理,说到一个人的修养,所谓大阿罗汉境界,“身轻如叶,昼夜常明”,就是没有睡眠了。心中也没有烦恼,也没有梦,到这个境界,“而与物为春”,同万物相往来,是神仙的境界,身心永远是春天,永远年轻,永远愉悦的。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这个接是接天地之灵气,换句话说,是天人相交;宇宙的生命,互相交接在一起。“而生时于心者也”,随时生生不已,心境永远是春天一样,永远常春。元朝开始以前,成吉思汗曾为长春真人丘处机,修造一座长春宫,道理就是这个地方来的。事事长春,没有衰落,没有烦恼,“是之谓才全。”换句话说,这样才全的人,才能达到道德的充实。

鲁哀公又问怎样叫“德不形”呢?一个人内在道德的充沛,外形上看不出来,这个非常重要。有道德之上,如果外貌也摆出一个道德的形态,那就是有限的道德了。可以叫他有限公司。道德真充沛的人,外表很平凡,就像文学里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学问成就深沉了,他的意气也没有了。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很重要的。我们晓得古今中外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争论与心理上的战斗,比什么都厉害。普通人活着都在争,是贪心所起的争,是争利害。知识分子的争,比普通人所争更可怕,是所谓思想之争,更超过于利害之争。

所以真做到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无诤,那就是圣人境界了,叫做得道的人。平常看这么一句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好像很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因为意气很难平和。知识分子能否够得上这个标准,全看他的意气能不能平。至于庄子现在所讲的“德不形”,是有道德而不形之于外,那比意气平的境界还要高。哀公问,怎么样才叫做德不形呢?有个道理。

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这两个字;水平这一句话,首先出现在《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说这个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以叫做水平。水有一点点倾斜就会流动。“其可以为法也”,所以打坐修道达到此心定下来,不一定盘腿,而是这个心像止水一样,不流动了。什么叫做定?什么叫做道的境界?古人形容只有四个字,“止水澄波”。像水一样停止不流,像秋天的寒潭一样平静。在台湾这里,我没有出去走过,没有看见,像我们江浙一带,水绿山青,古人的诗,“为爱名山入剡中”,就是形容这一带的山水。这种一清到底的水,就叫做澄波。有时候看到水不流,是碧绿的青颜色,但不是死水喔!死水的绿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发青绿色,同树一样,那非常好看。看了这一种水,心境自然会清凉了。

所以说,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人能做到,“日夜无郤”,日夜都是在这种境界上,就是道德的修养。庄子很明显地告诉你方法,此心如水,不流了,杂念妄想都没有了;喜怒哀乐的水不流了,但又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了喜怒哀乐,但是它止水澄波,不流。

佛经上告诉我们静坐的方法,开始像一杯水一样,这一杯水是浑浊的,慢慢自己感觉到了,不静坐还好,一静坐以后,思想杂念反而特别多。有人问佛,佛说这是当然,一杯水摆在那里,看不到泥渣,等到慢慢澄清的时候,就看到灰尘泥渣;慢慢澄清久了,灰尘泥渣都澄到底了,然后倒掉这些泥渣,水完全变清了。那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讲的,庄子的时间当然比他后一点,但那时中印文化还没有交流。庄子讲出这个方法,“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要人们效法水平,止水澄波,心境慢慢地修养,道德就充实了。他这个说法,与释迦牟尼所说却是相同的。

“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内在的心境,永远保持这个境界,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骂你也好,恭维你也好,

乃至看到得意失意也好,此心水平不流。如果说,打坐时或者做得到,做事的时候就做不到了,那不算数。要能够入世,要能够做事,喜怒哀乐都有,而自己那个心境的修养,等于一杯清水摆在那里,没有动过。所以有这种修养,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从外形上是没有办法了解的。玄奘法师有八个字说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道德的修养,到达这个“成和”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讲的“中和”的状态;换句话说,这才真正成就了和平,心境的平和。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这条修长的路,这个希望和前途;这个才叫做内德修养。所以,内在有这种道德的修养,“物不能离”,不管外界万物如何扰乱你,你始终没有离开这个凝定、祥和的境界。孔子讲到这里,回答了鲁哀公有关哀骀它的问题,告诉他,哀骀它是有道之士,说明了什么叫才全!什么叫德全!换句话说,在《庄子》的文章里,孔子在对鲁哀公说法。

下页:用师则王 用友则霸 用徒则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