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列子臆说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什么是《春秋》微言大义
来源:道学深究 作者:

孔子著《春秋》,二百四十多年之间,记录历史上“臣弑其君”有三十六次之多,天下社会大乱,以致家庭变化,儿女可以斗争父母。那个时代,乱到极点,孔子非常的痛心。《春秋》除了责备贤者以外,讲了三世,就是衰世、升平、太平盛世。历史上以《春秋》为标准来说,三代以下的历史只有偶然的升平,那是由衰乱变乱的社会进步得到安定,算是升平之世,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太平,太平太难了。真正的天下太平,众生平等,是跟佛的思想合一,那个叫太平。

《春秋》有三传,孔子只著了《春秋》,等于写了大标题,历史的内容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里。在这三传,我们普通容易读的就是《左传》,在中学、大学念国文课,应该都是念《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是历史的哲学,更难读了,很少人去研究,除了专家之外。我们要通中国文化,《春秋》必定要懂。现在我们讲“微言”,《春秋》叫做“微言大义”,非常难懂。文字好懂得很,“微言”,是看起来不相干的一个字,包括了全部文化的精神。所以孔子著了《春秋》,鬼神都在哭,都害怕,因为他的笔下判定了千秋万代的罪恶。我们大家在中学都读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一篇,郑伯跟段是两兄弟,郑伯故意纵容段这个兄弟,结果把他当敌人一样,消灭了这个兄弟。对敌人打了胜仗叫做“克”,除了敌人以外不能用“克”字。郑伯把弟弟当敌人一样看待,违反人本位的人类文化。孔子这个《春秋》的诛法,用了一个“克”字,郑庄公千秋万代翻不了身,这个叫“微言大义”。孔子只写了这一笔,至于内容如何,你去读《左传》就懂了。

再进一步说,“微言”是什么呢?就是跟禅宗的“机锋”一样;也等于我们普通讲话点你一下,点你一个窍,或者用一句歇后语。譬如说“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素(数),大家笑一笑,晓得了,这就是“微言”,歇后语,后面没有了,后面都懂了。这个事情怎么样?“外甥打灯笼--照舅”,照到娘舅,谐音,就是“照旧”的意思。像这些都属于“微言”。

白公胜要问孔子一件国家大事,但是他很会问话,“人可与微言乎”,一个人有些话不能明讲,可以用别的方法吗?“微言”是不相干。孔子不答复,为什么不答复?这个里头问题大了,因为孔子始终不肯讲谋略,只讲人道正面的话,对就是对,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什么阴谋、阳谋、用兵之道、政治大原则,他全懂,他不讲而已。也因为白公胜所问是决策国家的大事,非常危险,所以孔子不答复这个问题。

关于孔子为什么不答复,注解的这个小字里头有历史上一段故事。“白公,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也,其父为费无忌所谮,出奔郑”,费无忌是个奸臣,在白公胜祖父前面挑拨,白公胜的父亲太子建就逃到了郑国。“郑人杀之”,结果郑国把他的父亲杀掉了。“胜欲令尹子西”,令尹是楚国的宰相;“司马子期”,拿后世来比方是元帅,陆军总司令或国防部长。白公胜要这二人“伐郑”,出兵打郑国,“许而未行”,结果这两位大臣不听令,不认同这个领导人的道理。碰到“晋伐郑,子西子期将救郑”,晋国来打郑国了,他们两位不听领袖的命令,要出兵救郑国。“胜怒曰”,白公胜发脾气了,“郑人在此,仇不远矣”,郑人现在出了问题,正可以报仇。《春秋》之义,不反对为国家民族复仇,所以说“仇不远矣”。“欲杀子西子期”,所以白公胜想杀这两位高级部下,因为他们不听命令。但是在朝廷政俯中想除掉两位文武大臣,就像房子要去掉两个主要的柱头一样,很困难,“故问孔子”。孔子已经懂了,“故不应”。“微言犹密谋也”,“微言”就是秘密的计谋。

下页:诸葛亮的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