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孟子与尽心篇 < 南怀瑾文集 < 般若人生网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人性的良知良能
来源:儒学深究 作者: ( 字号:   )

孟子提出来的“良知”“良能”,成为不得了的重大问题。这两个名词,影响了整个亚洲各民族的哲学思想,约有八百多年到一千多年之久。

王阳明的哲学,影响了日本文化,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真正文化中心,也就是王阳明所阐述的良知、良能之学。这个学说,在国内自明朝到清朝的六七百年之间,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功业文章,很了不起,但是对于他的四句教,我也曾在民国四十四年(公历一九五五年)出版的《禅海蠡测》中评论过他,现在不再多说。

至于孟子的这两句话,也是很值得讨论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学就会做的,就是“良能”。那么小孩子偷糖果吃,也是“良能”吗?“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不经过考虑而知道的就是“良知”。像有的人,天生有偷窃癖,有家有当,丰衣足食,可是看见穷人家两只鸡,他还是会不加考虑地偷来,这种不虑而知道去偷的知,也是“良知”吗?所以孟子这两句话,哲学的道理完全对,用的文字有问题。同样的,“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也有问题。小孩子“不学而能”的事多得很,孩子的破坏性很大,见到东西,尤其是新奇的东西,喜欢拆解破坏;对于一些小动物,喜欢弄死,这也算是“良能”吗?所以这一段,是孟子学说的中心所在,可是值得讨论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他又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我不完全同意孟子这几句话,说得未免太笼统了。他说“孩提”,这已经不是婴儿,是由大人牵着手走的四五岁上下的孩子了。他说这样的孩子,统统爱父母。这可是不一定,学过儿童心理学的就知道,有太多的孩子,天生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严格说来,婴儿喜欢母亲,也并不是由于孝心,只是他需要吃母亲的奶水,是利害关系。一般说这就是孝,就是爱,那是知识分子加上去的。人类的本性究竟是善是恶,是否可爱,是一个大问题。孟子强调“孩提之童”,个个都知道“爱其亲”;等他长大了,个个都知道“敬其兄”,也是有问题的语句,因为兄弟姊妹间成冤家的多得很。人性是很可怕的,究竟是否像基督教说的,吃苹果变坏了或被蛇诱惑,真是一个大问题。

再看他下面的结论。“亲亲,仁也”,亲爱自己的亲人,是对人类同情;“敬长,义也”,爱自己的兄长,同时也爱别人的兄长。“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说,这没有其他理由,这是人类的真理。孟子这些话大有问题,需作彻底的讨论。

王阳明悟的是什么?就是孟子说的“良知”;而佛说的“般若”也是“良知”。“佛即自心,能生万法”就是“良能”,神通妙用也就是“良能”。王阳明曾学过道家,也学过佛家;后因被谪到贵州龙场,自己在山洞里闭关打坐,工夫已做到有神通,能够先知了。有一个朋友去看他,在三天前他就预知了。王阳明悟道以后,采用了孟子的“良知”“良能”,提出上述的四句教。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就采用孟子的这两个名词,“良知”与“良能”。阳明先生特别注重于“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的天性之知,等于佛法所说的觉性。而阳明学说的重点,在“起用”——即知即行。

孟子对于“良知”、“良能”的观念,在原文中他下的定义是:“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两个大原则,这是讲心性的“知”与“能”。他认为“能”与“知”是不学而会的,例如小孩子不学就会做的,就是“良能”;不经过思想考虑而知道的,就是“良知”。有人作哲学的比对,认为孟子的“良知”,就是西方哲学中,法国人博格森所称的“直觉”。现在更有人认为,禅宗的悟道,是一种“直觉”的作用。至于博格森所说的“直觉”,与孟子所提出的“良知良能”,是否相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以一个翻译的名词,任意用来凑上做研究比对,这是很危险的事。研究学说,应该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看见一个名词,不可任意拿来引用作比喻,必先探究来源,了解它的含义,然后方可引用。

再看孟子对“良知良能”所引申的理由,他说一个小孩子就自然爱他的父母,这就是“良知”。可是相反的一派,主张人性本恶的法家,观点就不同了,认为小孩子的爱父母,不是本于人性的善良,而是为了利害的需要,有奶便是娘。假如一个婴儿生下后,抱离父母,由另外一位母亲养育,喂他奶吃而真爱他,这孩子也一定爱这个母亲。如以现代心理学来分析,也是如此。而孟子认为小孩子爱父母是天性,长大了就爱兄弟姊妹,这是不一定的,意见相反的非常多。

缩小范围来研究,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究竟是什么?这个“知”,这个“能”,到底是什么?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和告子所说的一样,他们几位所辩论的人性,都是指后天的性,是父母生下来以后的,不能代表形而上的本性。所谓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不善良,这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联想到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人向来歪曲了老子的意思,说老子认为天地无所谓仁爱,只是在玩弄万物;而所谓天心仁慈,只是人类的一种观念而已。如果天地真的由于仁慈生了万物和人,为什么又让他们生病、烦恼、死亡?这不是天地自找麻烦吗?如果天地生人,都不老不死,该有多好!太阳永挂中天,连电灯也不必有了;大地自然会冒水,也不必下雨了。可是天地偏要制造许多矛盾,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一般人这样解释,可以说是歪曲,是诬蔑了老子。我认为这两句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或不仁,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天地生长万物,都是看做刍狗一样,完全平等。古代的祭品中有狗,后因不愿杀生,便以刍草做成狗来代替,名为刍狗。在祭祀以后,就抛弃了。所以天地生长万物,是任万物自然而生,自然而灭,无所谓仁与不仁,更不是玩弄。所以老子这两句话,只是说明自然的道理,不能往坏的方面去解释。

由于老子这两句话的说明,依据逻辑,可以引证,对于形而上的本体而言,可以称为良知或不知,或良能,或无能,或能而不能,或知而不知,均可,并不必要强调一定就是“良知良能”。

再向好的方面看,良知与良能这两个名词,孟子所说的是对的。“良知”是人性的好知,但有时候是邪知、歪知,那个知就不大好了。孟子所以说“良知”,是因为他的思想始终站在人性本善的观点上说话,凡是善的事情,自然都是“良知良能”。但这项学说有一个漏洞,就是邪知、歪知,以及坏的行动,是不是“良知良能”?如果说坏的行动,是后天的习气而来,在理论上就有了问题。

良知良能经孟子提出后,影响了中国文化思想达一两千年之久。这个问题,西方有些哲学家,在唯心道德理论上,与孟子的这一理论是相合的。另有一派非道德的学派,则认为孟子这一说法不够哲学,甚至说中国人没有哲学。其实人伦道德本来是以行为作基础的,硬套上一个哲学的帽子,谈到形而上的本体,就不通了。例如孟子所提的,小孩子天生有善良的本性,但他引用的例证,则不足采取。

再回溯看孟子的老师子思,在《中庸》中所说的话——虽然有人说,孟子并未跟子思学过,子思死的时候,孟子只有十几岁,但是子思很器重孟子,曾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圣人。这些考据的事,这里不去讨论,但看子思着的《中庸》,其中也没有提到“良知良能”,只说“天命之谓性”,对于心性,一如佛家说的“一切众生皆是佛”,只是自己没悟,所以不知自己是佛。《周易·系传》上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是这个意思,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是圣人。

但《中庸》中还有一句话——“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是说一个人真正悟到了“天命之谓性”,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但圣人不知道自己是圣人,如果知道了,那就不是圣人了。所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就是说,在男女饮食之中,也可以悟道,虽达到了极点,圣人也不知道。这几句话很妙。

《中庸》一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像这一类古书,希望今日的知识青年,能够熟读背诵,了解它的意义,才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四十多年前,有一位留德的著名黄医师,她是江苏的世家子弟,对国学有相当造诣。她说在德国时,有一次去跳舞,召来一名舞男,她最初还不大看得起这个以伴舞谋生的德国青年,但那个舞男说是大学毕业,而且读过《老子》,并且立即用中国话背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解释得也很有一套。所以这位留德的女医生就说,将来中国文化,必有流行于世界的一天,凡我国青年,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文化,否则到了国外,反不及外国人了解得深切,那就太惭愧了。

到了明朝理学鼎盛的时代,有一位读书人,去向密云圆悟禅师请教。这个禅师是明代一位不得了的大禅师,但是他和六祖惠能一样,也是贫苦出身的,没有读过多少书;可是他悟道以后,豁然开朗,什么都会了。这个读书人问他:“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和佛说到菩提道“不可说,不可知”一样吗?密云圆悟禅师说,你读了一辈子书,这个道理也不懂么?“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同圣人。”这位读书人一听这几句话,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这四句话就是说,本性这样东西,人人都有,也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人人具足天性,所以人人也都是圣人。凡夫不知,因为没有悟,不知道自己就是佛;凡夫一悟了道,见到本性,就成佛了。可是,成佛以后,一天到晚心想“我成佛了,你们大家都是迷的”,这就是“圣人若会”。圣人悟后,如果还抱着这个道不放的话,那么“即同凡夫”,还是个普通人,等于没有悟。这就是《中庸》为什么没有说到“知”的原故。

我们又回溯上去,看子思的老师曾子,是怎样说“知”的道理。曾子所著的《大学》一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致知在格物”,将“知”字提出来了;接着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他这里“致知”与“格物”相对,其中的道理,后世没有很好的阐述,只有以禅宗的道理来解释,才比较切题。“致知”就是“顿悟”,“格物”就是“渐修”,“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欲想顿悟,非渐修不能顿悟;渐修欲有成就,非顿悟不能有渐修的成果。

但是要注意,《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与《中庸》里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其中的“知”,都是讲知的用,也就是心性的作用。心性的第一个作用是“知”。

再回溯上去找祖师爷,就是曾子的老师孔子,他提出来:“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这也是讲用,没有提到本性。而到了孟子,则讲“良知良能”,好像是悟到人性的本来,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们,强调“良知良能”就是本体的作用。因此宋明理学家,非常反对佛,反对禅,也反对老庄,反对道。因为佛与道两家的人,在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能起行,是落空的,光在那里关门打坐,得了道有什么用?这个道不能起用,不能行,不能救天下、国家、社会、众生,所以没有用。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

他们这样一来,就犯了一个错误,把形而上本性的体,与形而下行为的用,混为一谈,成了体、用不分。他们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根据《孟子》这里的“良知良能”而来的。可是这并不是孟子的学说不对,而是他在这里所说的话,交待不清;在措辞举例上,把“良知良能”,说得“很像”是道的本性,以致宋明理学家们,就把体和用混淆在一起了。

再回头看看佛家,在经典上提到“知”,是用“智慧”的“智”这个字。中文的“智”这个字,还不够表达那个见到本性的“智”,所以多直接译音为“般若”。勉强用中文来解释,般若就是最高最大的智慧。《圆觉经》上曾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大家要做工夫修道的话,不论哪一宗派,这几句话好得很,都是做工夫最切要的。

“知幻即离”,知道自己的妄念只是妄想、幻想,大家闭起眼睛打坐,实际上在打妄想。明知妄想是虚幻的,可是除不掉,觉得两腿有工夫,就是妄念除不了,都在为此而困扰。

而佛告诉你,当你知道这个念头是妄念时,那个妄念早已经跑掉了,“不作方便”,不须用方法去除掉它。可是大家犯了一个错误,总认为妄念来了,怎样才可以除掉呢?而实际上你刚刚的妄念,已经绕地球一圈到了外层空间,早已无影无踪了;而你想除掉的念头,岂不又成为另一个妄念了吗?所以“知幻即离”,知道它是妄念的时候,妄念已经走了,它不会停留的,不必用什么方法去除掉它。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开妄念以后,很清净的一剎那,就是觉性,没有什么小乘、大乘、初地、二地等等的分别。

在理论上,大家懂了这四句话,好像喝了咖啡,吃了冰淇淋一样,心里非常舒服清凉,认为佛到底是很高明的。问题在于佛高明,我们并不高明,因为“离幻即觉”的这一“觉”,留不住,刚刚有一觉,又变成了妄想;刚说“不作方便”,只要把这一觉保住就好了,现在这一觉又睡觉去了。所以不是醒觉之觉,而成了睡觉之觉,又胡涂了。大家修道的痛苦就在这里,这是用功方面。

在理论方面,《圆觉经》上这句“知幻即离”的方法,也是用,并没有说到体。后来有一位禅师说过:“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妙之门这句话,出于《老子》,禅师是借来用的。这是说“知”有如此重要,我们的犯错、犯戒、犯罪,就是因为不知,所以糊里糊涂犯了错。据说,如果能知的话,就不会犯错。这是“据说”,以我个人研究人类的心理,有许多人明明知道别人的东西不可拿,拿了则不道德;同时又知道这个东西很可爱,于是理智上的道德观,与情感上的爱欲,发生了战争,结果情感战胜了理智,不管道德不道德,拿了再说。这两个“知”,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往往如此矛盾。所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如果认为这个“知”就是修道、悟道最重要的东西,则是错误的。

如果有这一“知”存在,永远不能成功;认为这一“知”——灵明觉知,就是道,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一知还是意识,是第六意识的妄想境界,所以修道不能成功。

例如唐代的香严禅师,他从学的是天下第一明师百丈禅师。对于禅理,香严非常高明,可以一问千答;对于一个问题,他可以作十面的答复,可是他还是没有开悟。百丈死后,他只好去找师兄沩山禅师。沩山对他说,你的道理都对,就是没有实际开悟,你在这里少讲道理。又过了很久,香严就是悟不进去。有一天自觉悟不了,不修行了,就跑到南阳忠国师那里去种菜,心想如此过一生算了。有一次在种菜时,地上有一块瓦片,他拾起来一丢,刚好落在竹子上,“碰”的一声,他开悟了。这叫做“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于是作了一个偈子:

一击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 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 咸言上上机

悟了以后,要忘“所知”,连悟的这一知都是多余。再回到《孟子》这里,把他的“良知良能”拿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个东西。

我们以现代知识来研究,婴儿刚生下来,是有知或是无知呢?他“哇”的一声哭了,但那是哭或是唱歌,谁也不敢肯定,可惜我们自己也忘了。今天的禅宗和今天的儒家,已与往古不同,就要问这个问题了。如果说婴儿无知,他确有一个知,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知,也有“不学而能”的能。婴儿饿了一定会哭,可见他“不虑而知”,这是天生的。如果站在医学、生理学或唯物哲学的立场来研究,认为这是唯心的理论,那是错误的,因为肚子饿了会哭,不是知不知的问题,是生理上脑神经的自然反应。

婴儿会抓东西,欢喜踢脚玩,长大一点又喜欢跑路;中年手动得多,玩手;年老手脚都不大愿动了,只好坐在那里回想,玩头脑,头脑玩完就走了。这是人生的历程。可是婴儿抓住一件东西,这是不是良能?在现代医学上则叫做人的本能,是神经的反应,这与道德的良与不良无关。“良”是哲学家加上的一个字,加的对与不对,科学家不置可否,你爱加就去加吧。

我们如果列举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意见来对比,那就太多了。现在只从大的纲领上,扼要说到这里。

现在,我们将《孟子》本身的学说,把他前后所说过有关的话,连接起来做研究,应该说,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他文字的说明运用不太清楚。孟子对于人性,不论是先天的、后天的,都是从“性本善”的哲学主张而来,如佛家所说“无始以来自性本来是光明”。人从娘胎中生下来开始,就属于后天,后天所染的习气,就是“习相远”。把这种习气的动作,当作了自性光明善良的一面来看,是孟子以后一般人的错误解释。

孟子提出来的良知、良能,重点在“良”字上。是善良的知,善良的能,也就是《大学》上“止于至善”的那个“至善”的境界。他如果说,有些孩子天性笃厚,坏习气沾染得比较少的,所以“无不知爱其亲者,无不知敬其兄也”,那就清楚了。所以为了说明他这一段书,要把古今中外与他相反的理论都列举出来,然后,只有借用佛家的理论,来为他作解释,才能了解他所说的真意。至于后世的理学家如王阳明先生,囫囵吞枣,一股脑儿没头没尾地引用,对孟子的学说作不清楚地界说,反而搞得更加纷乱了。

现在,我们再看下去,孟子自己在后面的解释,就更清楚了。

孟子告诉我们看水,要看波澜,看那个活泼泼的精神,把它吸收过来,体会于心,也是活泼泼的。其次他告诉我们水性是“不盈科不行”,上游流下来的水,流到堤防前停下来了,一定要等到“盈科”——满了,高出了堤面,才又流了出去。这是孟子告诉我们修养的秘诀,“不盈科不行”。要想学道,则“不成章不达”,自己不参透学理,永远不会通达。有的人学道,做了几天静坐的工夫,就想开悟,那是死水一潭,理事不能融通;做人做事也是这样,不充实、不圆满不行,要充实、圆满以后,才能得成果。

孟子前面说天下大事,怎么突然又说到个人修养上来了?他这是告诉我们,当官也好,教书也好,经商也好,做人也好,先求充实自己,“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达”,天下事没便宜好占的。人都是偷心不死,爱占便宜,尤其学佛学道的人,希望老师传一个秘诀,明天就得神通,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所以要“盈科而行,成章而达”,这是不可磨灭的真理,自己不充实而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下页:人的等别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