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中国名洞 < 旅游宝典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善卷张公天下奇、善卷洞、张公洞
来源:中国名洞 类别:风景名胜 ( 字号:   )

"善卷张公天下奇",是赞誉素有"江南第一古迹"和"海内奇观"之称的善卷洞、张公洞两洞的著名诗句,也表达了古往今来游人对江苏省宜兴市洞群的高度欣赏。

善卷洞坐落于宜兴市西南25 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中,分上、中、下、水四洞,计三层.全洞面积约5000 平方米,层层相连,洞洞相通,俨然如一座石雕玉镂的楼宇。

由停车场下车,仰面就见"善卷洞"牌坊.过牌坊,仍不见洞穴所在,待穿过弯曲的石级山道,来到一条小谷旁,只听流水淙淙声,再行进,才见一洞,洞门口兀立着7米高的粗状大石笋,称"砥柱峰",古称"小须弥山".过"砥柱峰",就是中层洞穴大厅.这洞厅高大、宽阔、壮丽、深邃.两侧洞壁左为青狮所踞,右为白象占位,故称为"狮象大厅".这一对青狮和白象是由钟乳石构成的,形态逼真.岩壁上镌刻有一副联句: "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洞顶是平缓倾斜的石灰岩板,岩色锦秀,有青、白、黄、绛等色泽.周围凝结有碳酸钙,好像是宝石、珠翠、象牙和琥珀,把青狮、白象装点得雄伟高雅,表现得更神气,更有灵气.由"狮象大厅"向上,有一石牌坊,上书"云雾大厅".过此牌坊,顿觉闷热,一片雾气迷漫于整个洞厅,人到这里,如入云天.大厅内温度终年保持在23℃左右,要比中洞的平均温度高出5~6℃,比下洞的温度高出更多,故上洞是一个有名的"暖洞".暖热水汽与凉冷的洞壁相遇,常在洞壁上形成涓涓细流,汇成大小不同的池潭,如五叠池、娲皇池和盘古池等.娲皇和盘古都是我国远古时代神话中的人物.相传前者能"炼石补天",后者能"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世界.这两个池,传说是他们当年时常休浴的地方,池水晶莹澄澈,万古常盈.上洞中还有"万古寒梅"、"倒映荷花"、"乌龙喷水"和"金鸡独立"等景点。

善卷洞的奇,更在下洞和水洞.下洞与水洞实际是一条小型地下河.水洞是下游段河道,水位适有提高,终年有水.下洞为上游河段,有水流流过.下洞狭长,有飞瀑跌泻,在洞口段,垂悬的钟乳石顶端都向外翘起,并因藻类生长呈绿褐色.如遇雨天,水大流急,在向下的盘旋道上,如波涛远闻,风雷隐作,金鼓齐鸣,万马奔腾.下洞还是一个冷洞.冬天,夜间冷空气顺山坡下沉,到下洞内,因冷空气难以从水侗快速徘出,放下洞的气温比地面温度低好几度.每当初冬和晚春,上洞热气融融,地面也未冰冻,可一到下洞,突觉寒冷,洞口的钟乳石顶端的滴水往往成冰柱凌,上洞和下洞成为冷热不同的两个世界.同时还可见到有不少巨大石块粘贴在不同高度的洞壁上,又有不少河流卵石镶嵌在这些巨石之间,说明下洞的形成,是在河水的冲蚀作用下,还有岩石的崩坍作用.水洞是一条长120米、宽6米、深4.5米的地下河,洞顶和洞壁均为石灰岩石,水中可以行驶游艇.水道弯曲,岩壁厄兀,船行其中,灯光倒影,奇幻异常,水石难分,颇感惊险.船至出口,骤见天地,有"豁然开朗"碑刻竖于口部,道出游人的心声.游完此洞,使人油然想起宋时苏辙所吟的诗句: "乱山深处白云堆,地诉中空洞府开,茧瓮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莲莱."

相传在四五千年以前,有一位诗人,名善卷,聪明贤达,舜帝要将"天下"禅让给他治理.他慨然回答: "我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又何必要什么天下呢? "他不但不肯接受,还认为舜帝侮辱了他,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忙到河边把耳朵洗了一下,赶快向南方逃走.最后在宜兴的山洞中定居.为了纪念他,后人便把这洞称为"善卷洞"。

昔日水洞与下洞之间是不沟通的,有水洞潜着白龙之谜.传说唐朝的昭义节度使李蠙曾择善卷洞附近的碧鲜庵读书,一天早晨起来,见一条白龙从水洞中游出,龙头朝向洞口,呼吸着天地灵气.李蠙看罢,便向皇帝奏称为神龙出现,必是天子祥瑞,故善卷洞内旧时有李蠙对善卷奏称的"万古灵迹"的题石.古书《松岭师记》中,也有该洞育龙潜伏的记载: "壬申七月既望,云缕缕出碧峰岩下,忽焉暗空霹雳,若有神物,奋勇而上,爪角轩突,去不返顾,紧兹龙之克让,其有善卷之遗风者耶."

善卷洞不远的离墨山上,屹立着彼誉为"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碑高8 尺,围1 丈,其形如鼓,微圆而椭.据查,三国时,东吴自孙权始至末代帝孙皓期间,宜兴地区共发生6 次大地震,国山碑是为记载地震而立的.在祝陵村内存有古老碑亭,镌"碧鲜庵",不仅李蠙就读于此,传说祝英台亦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与粱山伯相识.碧鲜庵于"齐建元间改为善卷寺",其间有石刻"祝英台读书处"六字,此外有"蝶亭".此亭系人们纪念祝英台和梁山伯忠贞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而建的。

张公洞与善卷洞相距不远,张公洞位于东,善卷洞位于西.张公洞被誉为"海内奇观",坐落在宜兴市西南湖乡的盂峰山中,距市区22 公里.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根据资料记载,这山洞发现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当时有位叫庚桑的老人,也是为了不愿做官,曾隐于此洞,因而得名.《宜兴县志》引用道书《白龟经》中的文字说: "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在《亢仓子》一书中提到,庚桑楚开始隐居于一座叫畏垒山的地方,后来到毗邻盂峰山的山洞里安身修道.他在山洞里专心修炼与著作,写成了九本书,并且自称庚桑子,又叫亢仓子.又有人说,汉时道教鼻祖张道陵,人称张天师,曾在这里住过,至今在朝天洞口还有天师台遗迹.另说,唐朝的"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张果老,也曾在此洞苦炼成正果,后与众仙过海远游不返.汉唐两朝均有张姓隐士在这里修道成仙,故名张公洞.唐时,曾经建造过一座"洞灵观",封庚桑老人为"洞霜真人",书为《洞灵真经》.到了宋代,将洞灵观改为"天申万寿宫".过去在洞内有张天师炼丹台的遗迹和石刻八仙像。

张公洞之所以吸引人们,不仅有上述神奇的传说,还在于它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大小共有72 个洞,洞洞有传说,洞洞育奇景.主洞左盘右旋,洞口通天.仔细分可分为前后两洞,各有一个大厅.前洞大厅旁有一个深不可测的"石海",穹顶如高山屋脊,四周怪石嶙峋,气势磅礴.以往这里有神台佛像,古称"海屋道场",现改为"海屋大场".由石级转登高,过一拱门,就到后洞"海王厅",这是全洞的精华所在。

"海王厅"像一个非常高大的侮底龙宫,穹顶云雾缭绕,阳光从天窗射入,更使洞内缥缈无间.可惜顶上和其他地方造了一些假的景物,失去景观的和谐和自然.然而许多小洞,洞洞相通,上可通"天",下可入"地",有"盘肠洞"、"盘丝洞"、"七巧洞"等.这种洞中有洞,是因为张公洞的形成与众不同.张公洞原先是一个发育在地下的大洞,后来由于洞顶的岩层太薄,重力影响发生塌陷,崩塌下来的大石块就堆在洞的一侧,同时相应形成一个塌陷天窗,即目前的出口,故一侧为大厅,一侧为乱石堆.这个乱石堆内的空隙彼此相通,人可以钻来钻去,就成为所谓小洞.就是这种石缝和孔隙,人在其中弯曲摸索,跌打滚爬,显得格外神奇.在曲折的石隙洞道中有一处稍宽,内有一块几米见方的平坦石块,倒悬于洞顶,其中裂隙经纬相交,似一个线络清晰的石棋盘,游人称该处为"仙人下棋".传说,曾经有一个青年樵夫,误入庚桑洞,见二老翁相对而坐着奕棋,樵夫奇而静立在旁观看.当一局棋终了时,老人回头见了樵夫,惊问他从何而来,命速归.樵夫出洞后,寻旧路返家,见村庄墟落,已经大改旧观.他惊异,说出自己姓名.村中年长的老人说: "记得幼时曾闻长辈言说,昔日,某氏青年入山砍樵未归,至今杏无音讯",云云.樵夫惊愕不已,原来他在洞中过了一日,世上已过百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洞之所以如此完好无缺,应归功于宜兴储南强(别号简翁)先生及其独生女儿烟水,他们父女俩于1921年至1935年对两洞进行大的整修,同时给两个洞配上了相应的符信——"洞天四宝",这是四颗三四寸见方、大小一致的印章.一颗是风波铜,龟纽,为明永乐皇帝的国;一颗是古陶,钟纽,本为宋代河南辽阳太守之印;一颗红晶,立马纽,为元代倪云林清閟阁的藏印: 一颗为苍玉,盘螭纽,为元代宁远将军之章.其中善卷洞分得两颗: 一刻"欲界仙都"(立马纽),是梁代陶弘景对善卷洞的评语;另一刻"万古灵迹"(盘螭纽),是李蠙对善卷洞的奏称.张公洞分得两颗: 一刻"洞天福地"(龟纽),是唐代《虬髯客传》作者杜光庭对张公洞的题词;另一刻"海内奇观"(钟纽),是唐代铁笛道人杨维桢对张公洞的品评.此外,李白、白居易、苏轼、陆龟蒙、沈周、唐寅和文证明等诗人和画家,都曾来这里游览,并留下了许多诗文书画,从而使善卷洞和张公洞更加名扬四海。

下一页:神州第一腾龙洞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