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大藏经一词,是中国佛家首先创用的
来源: 作者:

在印度佛家中,人们常见的与大藏经同义的用语是集合经藏、律藏、论藏而说的“三藏”。除此之外,小乘佛家中的某些部派也有在“三藏”的基础上,增立杂藏(如大众部),或咒藏(如上座部中的犊子部)而说“四藏”的。增立咒藏、菩萨藏(如上座部中的法藏部),或杂集藏、禁咒藏(如大众部中的一说部)而说“五藏”的;大乘佛家也有说“二藏”(声闻藏、菩萨藏),或“八藏”(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见《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的,但迄今为止,尚未在汉译佛经中发现有“大藏经”一词。

在中国佛家中,最早使用“大藏经”一词的,是隋代天台宗人灌顶所著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作者在传文的最后引“铣法师”的话,对智一生的业绩作了概括: “铣法师云: 大师所造有为功德,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栴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者不可称数。”中国佛寺建筑中历来都有专门存放佛经的“藏经楼”,而钞写、讽诵、讲解、疏释、听闻、供养佛经,历来是佛家僧俗修行积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铣法师所说的智生前造“大藏经十五藏”,显然是指请人抄写的旨在供藏经楼收藏的当时传行的各种佛经十五套。这与后人在“佛家经典总汇”的意义上使用“大藏经”一词是完全一致的。

不过,在当时及以后的一个相当的长时期内,“大藏经”一词并没有被佛家学者所广泛使用。从考据学的观点来看,东汉至隋代用来指称“大藏经”的,乃是“藏经”、“众经”、“一切经”,尤其是佛经目录学著作,较多使用是的“众经”一词,如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道流《众经录》、僧睿《二秦众经目录》、刘宋佚名《众经别录》、南齐昙宗《众经目录》、梁代僧绍《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宝唱《梁世众经目录》、北魏李廓《魏世众经目录》、北齐法上《齐世众经目录》、隋代法经等《众经目录》、彦琮等《众经目录》等等。唐代使用较多的是“一切经”一词,如静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郭迻《新定一切经类音》等。就连上面提到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大藏经”一词,在道宣所作的《续高僧传》卷十七《智传》中也改作“写一切经一十五藏”。可见“一切经”为当时流行的说法。

只是从五代开始,特别是自北宋以后,“大藏经”一词见于典册的次数日益增多,呈现出逐渐取代“众经”、“一切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普遍使用的佛家术语。这可从五代时后周行的《大藏经音疏》、北宋文胜的《大藏经随函索隐》、惟白的《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等著作的题名中得到印证。随着中国佛家的对外传播,“大藏经”后来也成为朝鲜、日本佛家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

下页:中国佛家藏经之最 经典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