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佛家伦理-家庭与社会生活的和谐
来源: 作者:

佛家伦理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特征,但在佛家传入中土之后,为了更为广泛地传扬佛法,就必须融入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之中。因此,佛家伦理也就广泛吸收了儒、道两家的一些重要的伦理观念。其中,佛家对于儒家注重孝道等的宗法伦理价值观念的吸收和适当改造,使得传道更为顺畅,从而佛法的教义也更加深入人心。“家”的观念在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看重家庭生活的和谐。佛家伦理在世俗伦理生活中,对于促进家庭和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当中,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佛家伦理在家庭和谐方面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它的孝亲观念。其孝亲观念着重体现了“报恩”和“向善”的思想。“报恩”是佛家孝亲观念的核心,是出家人的品格和人生修持的态度之一,他们将报恩作为了修证佛果的途径之一。孝亲不仅指侍奉父母,更是报恩和人生的取向。其中佛家倡导的“大孝”显示了孝与报恩的关系,体现了孝亲至上的人际和谐思想。佛家的孝亲观念是戒律与善的结合,“孝名为戒”、“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之根本,是传统人际关系的基础,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佛家孝亲观念,即以家庭成员的伦理原则为内容来宣传人际和谐的思想。其在促成家庭和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性“善”的修行,而家庭和睦是社会人际和谐的基础之一,因此佛家孝亲思想也注重表述人际和谐。佛家孝亲观念与世俗伦理观念的结合,为调顺人际关系、谋求家和国兴的大同理想境界。孝亲是佛家人际和谐的精髓,佛家孝亲观念已成为家庭和谐中的主要道德元素。

佛家伦理中的慈悲心、宽容心、诚信观、谦退观等等,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慈悲观念更是起到了价值导向性的作用。佛家伦理中的慈悲观念认为慈悲的核心是利他、普渡,其终极关怀是求得众生的解脱,成就佛果。而大乘佛家的慈悲观念则是对佛家原有慈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和谐理念。大乘佛家的显著特点是弘扬菩萨精神,菩萨把解脱众生作为自我解脱的条件,注重以慈悲为怀,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大乘佛家强调自利利他,这种利他思想有助于推动人们关心世俗生活,有助于加强人们内心的道德自律,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嫉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痛苦。在此,佛家伦理就从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上,对于解决社会秩序的诸多不和谐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在其教义上,佛家伦理则偏重于祈求佛佑和请菩萨解决实际困难,提倡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要为救济一切众生而施善行。在这个意义上,“菩萨”是大乘佛家“慈悲利他”精神人格化的象征,大乘佛家也通过菩萨精神的传播来构建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乘佛家慈悲精神的济世作用是以菩萨偶像的人格化身作为载体的,将人际和谐的理念以人格典范的形式展示出来。由此看来,佛家慈悲观念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人际和谐伦理的体现,是解决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的一剂心灵的药方。(冯兵)

按语:佛家为内修内学,祈求他力关键在自力的修持。说“偶像”不如说“见贤思齐”。盲目外求者,是迷信佛家。

下页:佛家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