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身和谐与否,主要取决于人的内心世界。个人内心是否和谐,会影响到家庭、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因此,和谐社会,从心开始,社会每个个体内心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看,心发挥着主体的作用,佛家称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中善的观念发动,善的行为才可能产生,“其心和顺,不相妨碍,离于妒忌、斗诤、嗔、恚”。心中泯灭善念,不可能有真正的善的道德行为,即使有,也是伪善,心中恶的观念产生,就可能导致恶的行为,“善恶之事,由人心作”。心和世界和,心安世界安,因此,心就是道德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佛家对于心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的研究,一是对心体、心性的研究。而佛家伦理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心性的和谐问题。
佛家很早就发现了人性的三大弱项: 贪、嗔、痴。贪欲,贪爱,对事物起爱著之心。嗔,恚,恨,存之物的怨恨之心。痴,愚痴,“无明”,迷惑于事物,不见真理。贪、嗔、痴被认为是污染众生、燃烧众生身心的三种根本烦恼,也称“三毒”。直接对治“三毒”,佛家提倡不贪、不嗔、不痴的修持要求,以消除根本烦恼。为了从观念上排除贪、嗔、痴,早期佛家还提出“我”说,强调要从“我”的观念、“我的东西”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早期佛家讲的“无我”并不是说作为实体的“我”不存在,而是表示要“离我执”。“我执”是执著自己东西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为“我爱”,对自我的执爱;“我”,自我傲慢,仇恨他人;“我痴”,对事理迷妄、无知。早期佛家的“无我”--“离我执”要求超脱“我”和“我的”的执著,是一种伦理学说,富有实践的修证意义。在当前对于认识自我,和善心灵,善待他人,爱护自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将个体心灵从世俗的贪、嗔、痴中解脱出来,是求取心灵世界的和谐的关键。由贪、嗔、痴,佛家伦理相应地提出了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学,是止恶行善的道德戒律及其修持;定学,是精神集中、摈除杂念,以佛法观照世界的特殊心理训练;慧学,即智慧之学,是增长智慧的修习活动。“戒”是道德践行,“定”和“慧”是心理修炼。戒、定、慧三学是教徒修行的实践纲领,佛家教导人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在三学的修行次第上,佛家主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佛家特别重视慧学在心理解脱中的作用。
现实社会,人们免不了来自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各种烦恼的困扰,心理难以平衡和安宁,长期受困扰的心境如果得不到有效解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有五分之一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佛家讲智慧解脱,也即佛家通过特有的“般若”智慧来体认世界,认识到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过由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人们看到的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空”是宇宙的实相。佛家认为,当把客观世界看空,也即把诸“苦”看空,看破红尘后,在人生观上就会大彻大悟、得到了解脱。佛家看“空”一切的认识方法,并非是一种虚无主义,对现实世界彻底否定,而是一种心理调节方法,这种调节是通过佛家智慧,变换人们观察现实的角度,在否定外在价值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将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完善心灵、提升人性的追求上,化解人们由于对外在价值执著追求所造成的烦恼和痛苦,把人们的心态调整到平和状态,从而能够从容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地面对人生。(冯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