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佛家信仰与佛家理性的隐显关系
来源: 作者:

从佛家信仰与佛家理性的关系看,在不同阶段二者有隐显的不同。具体而言,佛家信仰在佛家皈依发心的第一阶段修行的进趋中,随着佛家顺理性的不断增强而有所隐化;在修行的理性阶段,信仰随着正见的建立,而明显开始净化,在形式上与加行无分别智构成隐显的差别存在状态,但由于智慧只是加行性质,这种隐化仍是浅隐阶段;在悟性阶段,随着理性的净化,信仰也被净化,结果信仰不再直接外现,而唯显现智慧方面;而在圆悟性阶段,理性被彻底净化,而信仰也被彻底净化,而彻底不显现,唯有智慧显现。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角度看,此四阶段相应于佛家理性的四阶段,可依次称为信仰之渐隐阶段,或者信仰之偏显阶段;信仰之浅隐阶段;信仰之真隐阶段;信仰之彻隐阶段。此中第一阶段信仰虽然称为渐隐,但实际是佛家信仰表现最为外在化的阶段,所以又称为偏显阶段。

可以根据大乘的道次第再分析一下佛家理性与佛家信仰。从前文已知,相应于大乘的四理性阶段,佛家信仰的“澄净性”亦次第有别,而且对修行者的意义也渐次不同。越在修行的早期阶段,佛家信仰对修行者的作用与意义就越显偏胜。在资粮道,凡夫修行者善根薄弱,时被业力及习气所遮蔽,此时佛家信仰显在地增强,且显胜,而佛家理性虽然也增强,但力量较弱,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未转位。但自进入加行道,在正闻基础上的如理之思维增强,信仰渐被净化而显在的强度减弱,所以正见偏显,而信仰的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渐转位。在见道始的菩萨阶段,真实智慧显现,因此信仰被智慧超越,而完全是智慧显而信仰隐,称信智已转位。在佛位,智慧圆满显现,因此信仰完全被智慧超越,即被完全转化,称信智圆转位。简言之,在从皈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信仰被逐渐净化、逐渐转化,也就是被不断超越、内在化,最后被彻底转化。由此,可将佛家信仰与佛家理性的隐显、转化之不同位列表如下:

资粮道--佛家信仰(外在信仰)偏显而佛家理性(顺理性)偏隐--信智未转位

加行道--佛家信仰(顺内在信仰)偏隐而佛家理性(理性)偏显--信智渐转位

见道、修道--佛家理性(悟性)显而佛家信仰(内在信仰)隐--信智已转位

究竟道--佛家理性(圆悟性)彻显而佛家信仰(平等信仰)彻隐--信智圆转位。-周贵华

下页:从佛家缘起论的角度来看人本、神本、物本、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