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佛家的道德内涵
来源: 作者: ( 字号:   )

一、树立一个最高的道德完善者的形象--释迦牟尼,就是“佛陀”,由他创教并创立出一系列教义体系,要求每一个修行者信奉恪守,比如最初宣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既是修行正果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修行者行为善恶、邪正的基本道德准则。由此出发,逐渐演绎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厌、不嗔怒、不邪见等十不善条目。大彻大悟之后的释迦牟尼成了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圣人,觉悟了人生之究竟,得到了解脱苦难的真谛,而且成佛后也并非循世的自保之徒,不仅自己大彻大悟,又以慈悲为怀,帮助众生获得觉悟解脱痛苦。这种入世与献身精神的统一,不仅成为佛家信徒仰望的对象,即使不信佛家者,也会为之钦服。释迦牟尼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面对现实中的人时,就会使人有一种对现实人性的不满足感和向上的趋动或追求(成佛),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信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不仅会提升信徒的价值生活质量,而且会从内部强化进一步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

二、佛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对于道德行为的奖惩理论--讲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佛家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而其对功德圆满者的酬报乃是摆脱轮回,彻底解脱,进入“常、乐、我、净”的涅磐之境。中国佛家讲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佛家的一奖一惩,尤其是惩罚的严厉与彻底,的确使它的信徒及对佛家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少作恶多端者不得不有所收敛,个别人甚至皈依佛门或通过佛事活动企求免责或者解脱的真实原因。因果报应思想将爱人与爱己、自利和利他结合起来,通过洁身自好、对自己负责,可以达到对他人负责的目的,通过自利实现了利他,同样通过利他、帮助别人也会达到自利的效果。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有自利利人、爱己爱人的心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事实上,因果报应思想已经成为一个扬善抑恶的有力工具,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水准的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三、佛家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佛家有它的教义、理论,有它的组织、仪式,有它的建筑与心理氛围,等等。这些文化形式为其道德的实现提供了修养的途径与情景。佛家的经典著作如《无量寿经》、《金刚经》、《华严经》等,除了内容上有大量的道德劝戒,诱人思考,好像永远有咀嚼不完的精华之外,又都有优良的文风,平实古朴,想象非凡,辞采飞扬,有韵律感,蕴涵丰富,感染力极强,所以它们同时亦即人类的文化经典。有人曾这样评价佛家经典: “绝大多数佛典苦心孤诣地将义理置于一定的情节、规定悟境、特殊氛围中呈示出来,使闻经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信徒闻之,会强化宗教的崇敬感、认同感和亲切感;非信徒闻之,也无不为其闻所未闻的情事谕理形式所吸引,并进而对所宣谕的义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不难想象,阅读、闻听宗教经典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文化的陶冶过程,而道德的洗礼亦蕴涵其中矣。另外佛家也有祈祷、祭祀(供奉和道场)以及庆祝浴佛节(佛诞)、佛成道节等节日,通过这些礼仪,加强神人关系,巩固和强化信仰,满足信徒心理需求,使之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也可以维持佛家信仰的永续性。同时佛家信仰的场所、情境也使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享受,如寺院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都给人一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感觉,千姿百态的神雕、浮雕,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油画、壁画,又伴有音乐,使信徒们完全置身于超凡脱俗、和谐美妙、飘渺欲仙的神圣氛围。好像这一切利用了人类文化全部可以利用的成果,这也正是佛家道德教育能够深入人心的一大奥秘。(王小梅)

下页:佛家因果报应论,是一种道德因果论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