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佛家哲学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佛家的道德内涵
来源: 作者:

一、树立一个最高的道德完善者的形象--释迦牟尼,就是“佛陀”,由他创教并创立出一系列教义体系,要求每一个修行者信奉恪守,比如最初宣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既是修行正果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修行者行为善恶、邪正的基本道德准则。由此出发,逐渐演绎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厌、不嗔怒、不邪见等十不善条目。大彻大悟之后的释迦牟尼成了一个“正觉、等觉、无上觉”三觉圆满的圣人,觉悟了人生之究竟,得到了解脱苦难的真谛,而且成佛后也并非循世的自保之徒,不仅自己大彻大悟,又以慈悲为怀,帮助众生获得觉悟解脱痛苦。这种入世与献身精神的统一,不仅成为佛家信徒仰望的对象,即使不信佛家者,也会为之钦服。释迦牟尼作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面对现实中的人时,就会使人有一种对现实人性的不满足感和向上的趋动或追求(成佛),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这一过程一方面是信仰的实践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道德人格不断完善的修身过程。不仅会提升信徒的价值生活质量,而且会从内部强化进一步践行道德原则的动机。

二、佛家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对于道德行为的奖惩理论--讲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佛家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而其对功德圆满者的酬报乃是摆脱轮回,彻底解脱,进入“常、乐、我、净”的涅磐之境。中国佛家讲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佛家的一奖一惩,尤其是惩罚的严厉与彻底,的确使它的信徒及对佛家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会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少作恶多端者不得不有所收敛,个别人甚至皈依佛门或通过佛事活动企求免责或者解脱的真实原因。因果报应思想将爱人与爱己、自利和利他结合起来,通过洁身自好、对自己负责,可以达到对他人负责的目的,通过自利实现了利他,同样通过利他、帮助别人也会达到自利的效果。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有自利利人、爱己爱人的心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事实上,因果报应思想已经成为一个扬善抑恶的有力工具,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水准的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三、佛家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佛家有它的教义、理论,有它的组织、仪式,有它的建筑与心理氛围,等等。这些文化形式为其道德的实现提供了修养的途径与情景。佛家的经典著作如《无量寿经》、《金刚经》、《华严经》等,除了内容上有大量的道德劝戒,诱人思考,好像永远有咀嚼不完的精华之外,又都有优良的文风,平实古朴,想象非凡,辞采飞扬,有韵律感,蕴涵丰富,感染力极强,所以它们同时亦即人类的文化经典。有人曾这样评价佛家经典: “绝大多数佛典苦心孤诣地将义理置于一定的情节、规定悟境、特殊氛围中呈示出来,使闻经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信徒闻之,会强化宗教的崇敬感、认同感和亲切感;非信徒闻之,也无不为其闻所未闻的情事谕理形式所吸引,并进而对所宣谕的义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不难想象,阅读、闻听宗教经典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种文化的陶冶过程,而道德的洗礼亦蕴涵其中矣。另外佛家也有祈祷、祭祀(供奉和道场)以及庆祝浴佛节(佛诞)、佛成道节等节日,通过这些礼仪,加强神人关系,巩固和强化信仰,满足信徒心理需求,使之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也可以维持佛家信仰的永续性。同时佛家信仰的场所、情境也使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享受,如寺院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都给人一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感觉,千姿百态的神雕、浮雕,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油画、壁画,又伴有音乐,使信徒们完全置身于超凡脱俗、和谐美妙、飘渺欲仙的神圣氛围。好像这一切利用了人类文化全部可以利用的成果,这也正是佛家道德教育能够深入人心的一大奥秘。(王小梅)

下页:佛家因果报应论,是一种道德因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