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佛家高僧 < 中华传统文化 :般若人生网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民族脊粱,一代伟人,唐玄奘的大师精神
来源: 作者: ( 字号:   )

首先是学习奘师的真诚向外国学习,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奘师活动的年代,印度的佛家、文化科技知识已大量涌入中国,奘师是把它们作为先进的知识加以热忱地学习的。奘师早年曾流转各地,参访各种不同学派的名师,向他们请益受教,但他从不满足于他所取得的成就,常常对“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的问题进行寻根问底,渴望了解佛家的全部、正确的知识,因之,当他从印度来华学者波颇密多罗那里知道了戒贤法师在那兰陀寺讲《瑜伽师地论》的消息后,便“杖策孤征,乘危远迈”去印度寻求新的知识,开辟佛学研究新的途径。他到达印度后不辞艰难地几乎访问了当时五印度所有的著名佛家学者和婆罗门教有识之士,虚心向他们请教,既使是佛家的论敌或者外道也不顾,如实地把他们的论点介绍给中国知识界。另外,他在学习和研究瑜伽行宗的过程中,揉合了印度当时流传的唯识十家之说,藉以贯通新旧唯识的鸿讲,独辟蹊径,奠定了新唯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建立了中国的法相宗。奘师大师这种虚心向外国学习,富于创造的精神,对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着借鉴意义。

其次是历尽千难万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奘师在去印度的路途中历尽了人类所遇到的种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他涉历了世界上最荒凉的塔克拉玛干热沙漠,在途经流沙八百里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粼火飘忽,烂若繁星,但他孓然一身,顾影惟一,望着聚骨马粪前进;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白雪坚冰的喀喇昆仑山脉和热海。在印度境内还遇到了外道难近母教派的掠劫。此外他还克服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三难”,即学梵文难、得经本难和文化交流难,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奘师是无法克服这些难关的。

再次,不慕荣利,造福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奘师西行后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印度学术界获得了至高的荣誉,成为佛家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四大论师之一。戒日王优渥礼待,给予丰厚的供养,但他一直未忘出国的素志-“弘法利民”。当鸠摩罗王---戒日王封号“大乘天”和“解脱天”并坚留他在印度时,他答称:“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诸贤思渴诚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须臾而忘”。在他回国后,唐太宗曾两次希望他能“还俗从政,辅佐朝廷”,但他矢志译经事业,婉言加以谢绝。奘师这种精神曾如汤用彤教授评说:“襟抱平恕,器量虚融,…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衔……奘师人格极高,为人所敬顺”。

第四、虔虔不懈,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奘师毕生翻译了印度佛家经律论75部1335卷,约1300余万字,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另外,还写作了不朽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他在佛家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将印度的佛家知识介绍给中国并在中国发展成唯识学的理论和因明学的理论,创立了法相宗,与此同时还把中国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印度,他将中国的《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本。就当时的学术情况看,大师确是攀登了学术高峰的中国第一人,表现了一个知识中人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对待学术研究毫不含糊的科学态度。

第五、融汇教内外各派的认同、宽容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在他的译经和与外道交流之中,众所周知,奘师是一个大乘瑜伽派,但他选择翻译的佛经中,大小乘并举,对佛家空、有、中的基本经典《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五个足论,他都没有从他所持的大乘立场加以排斥。奘师并不专门弘传中观理论,但他翻译了中观派般若的根本经典《大般若经》、《广百论》等等。大乘中观派的清辨论师是瑜伽行派护法论师(奘师宗护法)的论敌,但他将清辨的《掌珍论》译出了,另外,他对教外的一些经典,如婆罗门教正统派哲学-胜论的根本经典《胜宗十句义论》也如实地译出了。我国道教的根本经典--《道德经》奘师应东印度童子王之请把它译成了梵文。据《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在翻译《道德经》时,道士蔡晁、成英等出于宗派的偏见,力图把《道德经》的思想融会佛家的《中论》、《百论》的思想,但遭到了奘师的拒绝,奘师说:“佛道两教其致无殊,安用佛言,用通道经。”又说:“观老治国治身之父,文词其真。”他在印度戒日王主持的与外道辩论大会上,取得胜利后,马上取消和宽恕了外道顺世论者在辨论前所作的卖身等种种誓言。奘师的这种宽容、认同的精神,在玄奘大师生活的唐初和印度戒日王统治的时期,正是儒释道三教博弈和印度婆罗门教与佛家等沙门思潮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奘师在激烈的斗争中能够保持不偏不倚、宽容的认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译经作风踏实,计时分秒的精神。奘师一生始终把他的精神全力贯注到译经中去。《慈恩传》对他回国后每天译经的情况有所描述。他每天对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有详细的安排,做到“计时分业”。如果白天不能完成时,晚上也要补足。由于他的这种勤奋,使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大慈恩奘师传》卷十资料统计,奘师从贞观十九年(645)五月至龙朔三年(663)十月,在17年6个月共译出佛经1335卷,每年平均为75卷,每月约6.25卷,即5日1卷。奘师晚年留驻玉华宫时(659-663),5年共完成14部680卷,平均每年完成136卷,每月完成10卷,这较过去增加了将近一倍。奘师所译的最重要经典如600卷《大般若经》、《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奘师这种精厉晨昏,专思法务,虔虔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真使我们感动。-心海

下页:奘师是大智大勇的高僧 《西游记》中过于歪曲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