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之初,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中的巨头——洛克菲勒家族,迎来了它的第三代成员。在大女儿阿比之后,约翰第三、纳尔逊、劳伦斯、温斯洛普和戴维五兄弟一个个呱呱坠地。他们的父亲约翰第二、老约翰·洛克菲勒的独生子,除了忙于接管父亲庞大的家业之外,又面临一个新问题——教养儿女。
“任何人有你的钱财和五个儿子,就有权利指望家里至少有四只黑羊(败家子)。”一个熟人这么警告他。约翰第二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自己承认,几乎没有一天,他们夫妇俩不在担心儿女如何成长。他们是怎么解答这一难题的呢?
像洛克菲勒这样的豪富之家,人们会设想,“小帝王”们无疑会应有尽有,至少在物质上是富足的。但是不,五兄弟在童年,没有享受过任何超级富人的待遇,没有游泳池,没有网球场,没有棒球场。在洛家庄园——波坎铁柯山,男孩们穿着同雇工儿子那般的普通游戏服装,玩着自行设计的种种游戏。关怀,但并不溺爱,这是约翰第二夫妇教育子女的一个特点。
每星期六早餐之后,六个孩子一个一个排队走进父亲的办公室,从童年时代起到离家上大学,每人用这种方式取得一周的零花钱。开始每周仅三角,15岁时不过2元上下。大学时期每年1500元,与一个普通学生差不多。多用一分钱都要提出申请与详细解释;提前花完津贴,必须囊空如洗地等到下一次。有趣的是,每个孩子在领到津贴时还得到一个小帐本,用来记载怎样处理钱。他们的父亲说:这是一个人能知道怎样用掉钱和计划怎样用钱的唯一方法,力求节约,不能浪费。
津贴的数目总比需要的少,而且无法索取,于是未来的富豪们开始做家务事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1角,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时若干,等等。纳尔逊和劳伦斯,当一个9岁、一个7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皮鞋每双5分,长统靴每双1角。
家中仆佣成群,但孩子们从小要学会生活自理。父亲带头补衣服给他们看,教他们怎样折叠衣服和整理旅行箱,还安排一个管家教男孩们当厨子。不久后每星期有一顿晚餐由孩子们准备,从配购作料、摆餐桌、煮、烤、上菜到事后收拾一切,每个男孩都各司一职。若干年后,纳尔逊和劳伦斯读大学时,就凭能做饭的本事,暑假里在去北冰洋的一艘探险船上当厨子,免费旅行了一次。
约翰第二不使子女处于浑浑噩噩只知享乐的状态。当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物资不足和定量供应时,完全有财力食精脍细的洛家也和千万户平民一样转向战时经济,节制饮食。比如,对每个子女配给食糖,必须为男孩们做点心时,就从各人的玻璃杯里取出等量的食糖去制作。对于到星期四就已经用完食糖配额的小男孩,不得不等到下星期一再分发。一个曾寄居在洛家的孩子这样写信给父母:“(洛家)男孩们早上吃麦片不加糖。我们每周只吃两次熏猪肉,自从到洛家以来我没有吃过一口牛肉。……我到此以来只见过两次白面包。”
长期耳濡目染,使洛氏昆仲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幼子戴维在上大学时这样写道:“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就教我们不要把食物剩在盘子里,不用的时候不要让电灯还亮着,不要缺少考虑地乱花钱,因为这些事情都是浪费。……可是在一切形式的浪费之中,最令人憎恶的浪费是懒惰。”
在腐朽没落、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权力和金钱的再分配时时都在发生,豪富之家顷刻陋室空堂,千金公子转而沦落街头。目睹这一切,约翰第二才如此苦心积虑,为他的下一代操尽了心。他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六个子女终于没有一人成为败家子,不仅接下了他的班,还发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
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怎样教育子女这点上,与封建主义父贵子荣、靠牌子仗权势的一套相比,资产阶级毕竟要清醒得多。
(摘自《书林》198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