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香河老人肉身不腐之迷 < 灵异事件集锦 < 休闲文章 < 首页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香河老人·艰辛的一生
来源: 作者: ( 字号:   )

周凤臣老人于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1992年11月24日22时45分在北京长子杨守德家中停止呼吸。

老人的娘家周姓是香河县大户人家,祖上异人辈出。据传,老人的爷爷腿功极佳。旧时年月,京东八县有个风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去平谷县丫髻山赶庙会,朝拜王二奶奶等诸位神仙。香河县距丫髻山百多华里,赶庙会的青壮小伙子往返一次需要三天。周老汉却待大家走后第二天早晨动身,当天赶到山上与众乡亲耍闹一番,即日晚上便可返回香河家中悠闲地品茶。如今上年纪的人提起此事还喷喷称奇。周凤臣老人还有一位二爷爷,当时被人誉为“神童”,”早岁便中了贡生。却淡于名缰利锁,心系白云野鹤,20岁上飘然遁世,不知所终。

周凤臣老人的父亲周德元生卒年不可考,擅长绘画,是晚清科举官吏。朝廷曾派遣去山西某县任县令,因路途迢迢,道路阻塞而未到职,后留任北京为官。老人曾对后人提起,她小时曾见过父亲与李鸿章的合影及留下的顶带花翎。

周凤臣老人有兄、弟各一人,均受过较高教育。其兄英年早逝;其弟现仍居北京。

民国初年,周氏举家进京,周凤臣老人那时8岁,不愿赴京,便留在香河县,寄住于姑姑家中。姑姑家境宽裕,待她如掌上明珠。依照封建礼教令其缠足,又感其体弱多病,常常带往寺庙焚香礼佛,布施斋僧,以求荫佑。周凤臣老人自幼天资灵慧,心地善良。由于自己饱受病苦折磨,并且目睹黎民百姓生老病死,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便从小立志学医,以拯救一方众生。无奈是个女儿家,姑姑围于封建礼教,将其藏于深闺,竟不得读书识字,更难得接触医学。在姑姑家长到20岁时,姑姑舍不得她远嫁,便作主将她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士杰为妻。

杨士杰在杨氏兄弟中大排行第四,后人多称周凤臣老人为杨四奶奶。

杨家世代祖居香河,务农为生,并以擅长做豆腐闻名四乡。杨氏宗族素来以厚道正直为家风,祟尚积德行善、布施僧道。 周凤臣老人的公爹有一位长辈就因了机缘,削发出家,与青灯古佛终身相伴。

周凤臣老人的公爹识文达字,是县学堂的先生兼门斗。那时,若逢乡中有人科考得中,杨老先生便赶去该村报喜,先在村口放炮三声,昭示天地,再向中榜之人的亲眷递送喜报。杨老先生为人侠义,古道热肠,乡人多喜欢与之交往。遇有庙会,便被公众推举为会头。杨老先生还写得一手好字,邻村白庙的匾额系其亲笔所题,庙中的功德石碑上也刻有其芳名。

周凤臣老人嫁到杨家时,公爹已经仙逝。其时,由于世道动乱,杨家境况渐衰,兄弟们分家另过。迫于生计、丈夫杨士杰常年在外谋职。家中的各项操持,包括田地里的粗重活计,全部扔给周凤臣老人。可怜她身单力薄,一双小脚,受尽劳累。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提起,当年周凤臣老人刚到庄稼地,连草和苗都分不清,只好偷偷问小孩子。但老人生性刚强,忍着磨难,历尽艰辛,抚养儿女,勤俭持家,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后来,丈夫去闯天津卫,长期没有音讯。有乡人捎来口信,说他在天津生计无着,处境险恶,周凤臣老人听罢,拖儿带女,去天津寻夫。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丈夫,将其解救回家。从天津归来,丈夫到窑地当了一个帐房先生,一家人才安定下来。

可是,“四清”时期划分家庭成份时,杨士杰因为当过帐房先生,家庭成份划得较高。周凤臣老人生怕为此误了儿孙前程,日夜悬着一颗心。“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孙杨学强在小学校加入了“红小兵”组织,老人方如释重负,消除心中多年隐忧。

周凤臣老人一生多灾多难,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她膝下二儿五女1940年,大女儿13岁,到了刚刚能替她分担家务和忧愁的年龄,却突然被一场暴病夺去生命,老人痛失爱女,肝肠寸断。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温玉兰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四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四个孙儿孙女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才两岁,而丈夫在村里务农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工分,仅靠在北京工作的长子杨守德每月寄来一点钱,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大孙女杨淑玲不得不中途辍学,过早地帮老人分担些家务重担。由于生活实在艰难,被迫将小孙子杨学顺送给本县一家没儿没女的人家做养子,因哭闹不止才又抱回来。老人每提及此事就伤心落泪。

1970年春,身体一向强壮的丈夫一夜长睡不醒,撒手西去,家里又少了个主心骨。

1990年冬,二女儿杨秀清也因重病不治,先于老人谢世。老人再次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周凤臣老人一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自己却饱受病痛折磨。她38岁时大病一场,卧床不起达40多天,全靠三嫂子喂一口吃一口,才得以维持生命。后来老人的一位舅妈采用民间疗法为其去疾,并劝其从此素食斋戒。老人应允后,病体方渐渐痊愈。

从那以后,老人严格修持,坚持茹素,不沾荤腥,直至临终,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未动摇。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拆庙毁像、乱批乱斗,老人痛心疾首,暗自垂泪。由于老人烧香敬佛,诊病治病,家中佛龛被毁,家里仅有的长木柜和两只箱子被人抬走,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和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财产被人趁乱打劫一空,人也被村里“造反派”押到会上批斗,受尽屈辱、打骂。白天,村里派人在家里监视,老人就趁夜深人静时躲着外人烧香。大年三十有人监视到半夜零点,老人等他们走后,仔细关好门窗虔心拜佛。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老人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坚持修行不辍,从未间断过一天。

1976年9月,为抚养几个孙儿,老人离开故乡热土,随长子一家迁入北京,继续操劳。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左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重担。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老人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老人就在床上点燃三支香,唤来三岁的曾外孙女,帮自己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

秋冬时节,老人身体格外虚弱,儿女们从营养上考虑,屡劝老人吃些鸡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诫晚辈:“人要贪吃荤腥,吃一口还一口。”

1992年春节过后,老人多次要求回香河,儿孙百般劝阻。直到8月,实在拗不过老人,才将老人接回老家安居。

 
下页:严谨的家教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