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香河老人肉身不腐之迷 < 灵异事件集锦 < 休闲文章 < 首页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香河老人·严谨的家教
来源: 作者: ( 字号:   )

周凤臣老人作为—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诸般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从而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身体力行,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句话。这是她总结出的做人的五条标准: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教育家人相心因果轮回报应,老人经常讲述一些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教育儿孙,让他们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老人常说:“你们看说书讲古的,好人最终都有好报,坏人最终都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早晚的事儿。”

老人对后辈儿孙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四个失去母亲,由她亲手拉扯大的孙儿孙女,管束尤其严格。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小教化,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大了才能走正道。所以,她在儿孙很小的时候就告诫他们,“学好别学坏,别学偷鸡拔烟袋。”

长孙杨学强和小孙杨学顺记得,上小学时,老人每天都早早叫他们起来,到学校去打扫教室、擦桌椅、生炉子。两人常年坚持,养成习惯,班级的好人好事本上,小哥俩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名。班上的同学有病,老人知道以后,就打发他们去家里看望,帮助补习功课,以养成助人为乐的好风尚。村里有一个同学,家里十分贫困,中午经常吃不上饭。杨学强见了,心里不忍,中午回家吃完饭,再拿上一块玉米饼子偷偷送给他吃。天长日久,这事被老人察觉。有一天老人跟在孙子身后,跟到学校,看明白这件事,心中十分赞许。

老人对孙子们说:“做好事不要图表扬,不要图回报。做人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好心惊动天和地。” 遇到孙儿在外面和小伙伴打架,老人总是严厉批评自己的孙儿,并强令他们去人家里赔礼道歉,给他们幼小心灵灌输自我约束和遇事忍让的美德。他们长大以后,老人又谆谆教导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她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她的教育下,四个孙辈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杨学强、杨学顺不负老人重望,双双考上大学。

长孙杨学强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对他格外疼爱,也深知他的弱点,对他倾注了很大心血。杨学强至今对老人的教导言犹在耳。老人说,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在外面工作,要懂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千万别背个不好的名声。对谁都要把心眼儿放在正地方,做啥事来回想想,别自己好就好,不管别人。“针过去了,线也得过去,得让大家都过得去”“遇到名利上的事,该你得的你就得,不该你得的,就不能得,不要斤斤计较。”针对杨学强性情耿直,脾气火爆,老人劝诫他平时多注意,讲话不要伤人,待人接物要礼让三分,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这些话都印在杨学强的心里,对他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周凤臣老人崇尚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心的东方传统美德。她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严格训导后人,重视对他们孝道的培养。她自己也恪守孝道,被后人称颂。

她的婆母在堂时,对她和三嫂子不好,有时甚至失之刻薄。可她以宽容之心对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在身边。婆母弥留之际拉着两个儿媳的手热泪横流,为自己错待她们愧悔不己。周凤臣老人对自己的儿媳孙媳们一概视同己出,待之慈祥和善,婆媳之间互敬互谅,从没红过脸。

周凤臣老人和三嫂子非常投缘。三嫂子也最信服周凤臣老人的言行,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后,曾想对自己儿媳使威风,周凤臣老人知道后劝她说:“咱们那时咋过来的?将心比心,你得改改规矩!”三嫂子深受启发,从此改变对儿媳的态度。结果,这一家人婆媳和睦,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舒心。三嫂子也以95岁高龄善终。

周凤臣老人的四女儿杨秀华,为和老人一起抚养嫂子遗下的四个孩子,到了27岁还没有出嫁。后经老人劝说才找了婆家,婚后婆媳关系不太好,四女儿回家来向老人倾诉。老人则批评自己的女儿要以忍让之心孝敬长辈,不许顶撞婆母。“她对你好不好,那是她的事,你把好心眼儿搁在正地方,终归有一天她会知道。”“你看,你奶奶待我不好,等到她动不了那一天,我尽心侍候她,她说我对不起你,她那时就知道我对她好了……

四女儿从老人的言行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逐渐平衡了心理,开始注意处理好与长辈人的关系。老人经常在私下里殷殷嘱咐四女儿的孩子们:“你们得好好孝顺你妈,她太不容易,你们要不孝顺她,她还有啥熬头儿?”

杨学强考上大学以后,老人特地嘱咐他要尽到长幼尊卑的礼数,当了大学生不要忘记家乡父老和贫苦的亲戚。那时,杨学强刚入学,每月只有7元钱津贴,还是省吃俭用,攒出20元钱,给香河农村的两位姑姑家各寄了10元钱,两家皆很欢喜。

周风臣老人虽然在贫困苦难的日子中煎熬,可她依旧把钱财看得很淡。“文化大革命”抄家时,她并没有把家中的财产和半世积蓄放在心上,仅将一罐治疗小儿惊风用的白蜂蜜偷偷埋在院子里,以备日后治病救人之用。“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政策,归还财物,老人的儿孙们商量如何索还被抄走的财产,老人淡谈地说:“人家拿去就拿去了,还要它干什么?”儿孙们只好作罢。

1992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老人在其弥留之际最后半个月时间里,又对儿孙们今后做人的品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教化。她毫不留情地将家人以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和心灵深处的污点一一揭示无遗,说得家人心服口服,对自己一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有了明确的认识。

在此期间,老人身边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1992年11月9日,得知老人病重住院,长子杨守德开车同几位家里人从北京赶回香河探视。途中在通县加油,遇到一位老妇人抱着小孩前来乞讨。杨守德惦念母亲,心情焦躁,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便让其他人拿点零钱出来。但其中一位家里人说,这是坏人来骗钱的,不但没给钱反而将其赶走。回到香河,没有人提及此事。可是,11月10日晚间,老人竞感知到了此事的原委。她训斥儿女们说:“要饭的不都是坏人,你没零钱,就给个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她还问长孙:“以前我嘱咐你的话,记住了没有?”长孙含泪答应记住了。老人又说:“以后遇到化缘修庙的,多给点钱。”

11月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让家里人打开自己常年随身的几个布包袱翻找。儿女们挨个把包袱抖个底朝天,忙活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时,老人把家人叫到一起,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让你们找药是假,我是让你们翻翻看,我这包袱里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你们要懂得,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

面对包袱中一堆针头线脑碎布片等日用杂物,面对老人那双深邃而澄澈的双眼,家人恍然大悟,失声痛哭。

11月19日早晨,老人让全家人打扫房间卫生,并对每个人都做了分工。有的擦桌子,有的整理衣服被褥,有的清扫墙壁。老人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清理地面。那些天雨雪连连,屋子人来人往,地面踏得泥土老厚。两人先用锹铲,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两人累得满头大汗,脏水倒出去几大盆,直擦得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这位拄拐杖来的女儿,竞奇迹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了。

由于老人教化有方,后辈儿孙无论做工务农、从政经商,都是本本份份,勤勤恳恳,为人正直善良,不染恶习。老人亲手抚养的两个孙子,在高等学府深造后,都成了部队干部。他们为日后保护老人肉身存世,起了关键作用。

 
下页:德被乡里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