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文苑艺海-千古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苏轼袍服玉带为何留在金山寺?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游金山寺后所写的赞美诗.金山寺在金山(江苏镇江市区西北)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从此即通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独具风格.寺内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伽台等建筑联缀山腰.天王殿、大雄宝殿旧址、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紫竹林等庞大建筑傍依山根,通过曲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各组既自成体系,又互相通连,精巧壮丽,颇具特色.或许读者尚不知晓,在这座江南名寺内,还珍藏有一件近千年的珍品,这就是北宋著名文豪苏轼用于袍服装饰的嵌玉板带。

那末,苏轼的这条玉带为什么会留在金山寺呢? 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其一,苏东坡死后,他的家人将袍服玉带送到金山寺,赠给苏轼生前的好友、大和尚佛印作为纪念.苏东坡在一首诗中写道: “金山寺观何眈眈,撞钟伐鼓闻淮南”.这里,苏轼以真实、细致的笔触写出了金山寺相当可观的建筑规模,也说明苏拭必定在金山寺久住,对寺留有感情.家人将其遗物赠给生前好友是可信的。

其二,根据《丹徒县志》的记载: 一次,苏拭路过镇江,到金山寺访问大和尚佛印,这时,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照例此时是不接待来客的.可苏轼生就豁达的性格,又是熟人熟地,即推门便入,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 “先生何来? 此间无坐处! ”苏轼笑道: “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这是一句很机智的玩笑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这里串门随便坐坐的,而是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佛印一听此话,转怒为喜,遂与苏轼约定: 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玉带留在寺内,做为镇山之宝.苏轼欣然答应,就将玉带解下.佛印即以僧人术语向苏拭提一问题,但反应灵敏、机智过人的苏轼却略有思考,佛印见状即命人将玉带收走了,苏拭只得笑而答道: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银仍落箭锋机.”这首诗一方面解嘲他说自己不配用这条玉带,一方面又称赞佛印思想机敏,巧取玉带.这段故事流转至今,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其三,苏东坡因文案得罪了朝廷,被贬往琼州(即今海南岛),因路途乏资,不得己才卖掉了这条玉带.后来,玉带辗转到了金山寺.据史书记载: 苏轼于1097 年,即62 岁高龄时,贬官在惠州.2月14日,白鹤观新居建成,长子苏迈授韶州仁化令,来惠州探望苏轼.4月复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时苏辙贬化州别驾,雷州安置,5月,弟兄两人相遇于藤州,同行至雷州.6月渡海,7月2日到达贬所.苏轼以高龄之身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的艰难困苦是不难想像的.特别是到了春夏之交,物品没有不发霉的;而人非金石,其何以堪? 一路上缺医少药,他只好托人从外地给他寄一些药来,一则供自己治病,二则也可救济他人.可贵的是,他在感叹个人艰难时,并没有忘记民间疾苦.他在《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一诗中写道: “朔野方赤地,河庖但黄尘.秋霖暗豆漆,夏旱臞麦人.”在灾情这样严重的情况下,有豌豆大麦粥吃就不错了,就算山珍海味了.他安慰儿子说: “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苏轼在途中还曾上书宋哲宗,要求从水路赴贬所.他说他自闻命以来,忧悸成疾,两目昏花,仅辨道路,左手麻木,右手无力,六十之年,发白齿落.加之他平时不会安排生活,所得俸禄,随手用尽.他说他本想走陆路,日夜奔驰,快点到贬所.但由于疾病沉重,经济也困难,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他说: “臣若强衰病之余生,犯三伏之毒暑,陆走炎荒四千余里,则僵仆中途,死于逆旅之下,理在不疑.”他希望哲宗“念八年经筵之旧臣”,允许他舟行赴贬所.(《东坡续集》卷九)因此,从分析当时苏轼的处境来看,他是极有可能卖掉袍服玉带的.后来,金山寺和尚就以重金买下了这条玉带。

苏轼留在金山寺的玉带,曾经损缺了一片玉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帝乾隆三游江南时,命人补足,据说当时这位皇帝在金山寺看见这条玉带极为赞赏,很想带回皇宫,但最后还是觉得不妥,就没有取走.读者诸君,如果你们以后有机会去镇江金山寺一游,切莫错过机会去一睹袍服玉带的风采.或许你还能解开那个千古之谜呢.(俞奭勋)

下页:孙悟空的“模特儿”是什么?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