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科技之谜 < 休闲文摘 < 首页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
来源:世界百科全书 作者: ( 字号:   )

庐山,飞峙在长江之滨,九江市南,平地拔起于鄱阳湖平原之上.山势巍峨,秀丽壮观,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她不仅以悬崖、瀑布、云峰、密林引诱着古今中外文人雅士,为之诉诸笔墨,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 招揽游人不远千里,前来领略诗人笔下的银河落九天之趣,寻觅醉人的春天.而且以她奇特的地表形态、特殊的堆积物吸引着地质、地理学家.自从本世纪30 年代初期,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把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公诸于世之后,学者们为研究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真伪,足迹遍布山野.赞同者与反对皆不乏其人,各说纷呈,莫衷一是.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的问题,成为我国地质、地理科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分歧意见最大的悬案之一。

在我国西部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在人迹罕见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终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降雪在太阳照射下不断消融,在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的地区,积雪年年有余,形成终年积雪区,又称为冰川积累区.在年降雪量小于消融量的地区,积雪当年消融,又称为冰川的消融区.在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地方,必然是终年积雪区的下部边界,冰川学上称为雪线.雪线以海拔高度表示,我国天山雪线的高度在3600~4200 米,喜马拉雅山雪线的高度在6000~6200 米。

在雪线以上的地区,由于降雪长年积累,雪层越堆越厚.疏松多孔的雪花在压力和阳光照射下,六角形的冰晶变成较紧密的、乳白色圆形冰粒,最后变成致密的、透明的、浅蓝色的冰体,称为冰川冰.厚达百米左右的冰体,在缓慢而持久的压力下具有可塑性,并且在地面流动,这种长期存在的、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冰体,就是冰川.终年积雪不流动者,不能叫冰川,河流冬季暂时结冰现象,也不是冰川。

世界上现代冰川覆盖的面积約有1630 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1%.如果世界冰川全部融化,世界海面将升高66 米.分布在两极地区的大面积冰盖,称为大陆冰川,如南极洲、格陵兰的冰川; 分布在山岳地区、流动在山谷之中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的山岳冰川.冰川流动的速度很慢,每天只有数厘米到数十厘米。

冰川存在于寒冷地区的雪线以上.据测定我国现代冰川的雪线年平均温度在—8℃~-1℃不等.但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的地方不一定都发育有冰川,如我国的青藏高原、黑龙江省北部以及亚洲北部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因降雪量少而不能形成冰川.可见寒冷的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必备条件,丰富的降雪是冰川形成的物质基础.只有在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的地方才能形成冰川。

地球上的气候是有波动性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尽管温暖时期是主要的,但也曾经出现过几次寒冷的时期.在寒冷时期里,全球冰川面积扩大,称为冰期.在较温暖的时期里,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目前已经确认在6~7 亿年前的震旦纪、2~3 亿年前的石炭二迭纪和距今2~3 百万年以来的第四纪,都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我们现在是处在第四纪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时期.地质历史上古老的冰川由于年代久远,它们的遗迹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破坏,很难再了解它们活动的具体情况,只能根据沉积岩层的特点,确定当时曾经发生过冰川活动.第四纪大冰期,由于年代较近,尚可查清其活动情况.现已查明第四纪大冰期中,有几个亚冰期和间冰期.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冰川覆盖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2%,当时的北美和欧洲的广大地区均为冰川覆盖,属于大陆冰川类型。

冰期气候来临,必然引起动植物的迁移,甚至引起一些种属的灭亡.巨厚的冰层,在地面缓慢流动,必然引起地面形态的巨大改造.在山岳冰川地区往往形成鱼鳍状的岭脊--刃脊、尖角状的山峰--"U"形谷等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在运行过程中,像巨大的推土机工作时的情景一样,铲刮着地面的岩石,在岩石上留下磨光面、擦痕; 被掘起、搬运的物质毫无分选地堆积在一起,大小混杂、排列无序,这是冰川作用的堆积--冰碛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冰碛物分布在冰床的底部、冰川的侧缘、冰舌的尾端,形成底碛陵、侧碛堤、终碛垅等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物,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物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冰川的刨蚀与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冰川的特殊堆积物以及寒冷生物群的存在,就成为古冰川地质作用的依据.地质、地理学家正是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去恢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

欧洲和北美的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早在 100 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并进行了研究.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虽有一些外国地质、地理学家在我国进行地质调查,足迹遍于南北,但没有人明确提出过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问题.最早提出我国东部有第四纪冰川存在的是李四光先生.早在1922 年,他在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等处,发现漂砾(冰碛物中较大的冰碛石),有些漂砾上留下了经冰川磨擦形成的条痕,并据此断定其为冰川作用的产物.但因冰川地貌大多已经毁灭,因而太行山东麓冰川流行之说,并未得到人们的公认。

1931 年李四光到庐山考察,首先发现这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尤其对山上及山麓的冰碛物特别重視,为证明其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存在,他于山上山下反复搜集证据.在山上,他确认了大坳、鼓子寨、黄龙、五乳寺等冰斗,王家坡、大校厂、七里冲等"U"形谷以及悬谷等冰蚀地貌; 在山上和山麓还发现广泛分布的冰川泥砾、冰川漂砾和纹泥等冰川堆积物,以及它们堆积而成的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等冰川堆积地貌; 在一些基岩或岩块上还发现条痕石、冰溜面、羊背石等冰溜遗痕。

李先生从冰川地貌、冰碛物及冰溜遗迹三方面的论证论证了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之后,又根据冰碛物的特征和分布特点,研究了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历史,把庐山第四纪大冰期划分为三个亚冰期.他认为庐山冰碛物中绛色坚硬泥砾,代表了最老一次冰期的堆积物,命名为鄱阳湖冰期; 赭色疏松泥砾,代表了较新一次冰期的堆积物,命名为大姑冰期; 分布在庐山800 米以上的、黄色极疏松的泥砾,代表了最新的次冰期的堆积物,命名为庐山冰期.其中大姑冰期规模最大,冰流直达山麓地带,庐山冰期是规模较小的山谷冰川,冰流活动仅限于海拔800 米以上。

李先生将这些观点于1937 年写成专著--《冰期之庐山》.因为抗日战争爆发,直到1947 年,才得以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的形式正式发表.这部专著在国内影响很大,为中外許多学者所承认,在我国大专院校有关教科书中被广泛应用,庐山成为我国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作为第四纪冰期对比的依据.后来李先生在安徽的黄山、九华山及浙江天目山等地,陆续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如此,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质作用的观点,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地球上的气候,在第三纪的晚期(距今1000~1200 万年前)已经明显变冷,第四纪以来曾有过几次寒冷与温暖的交替,这已被古冰川作用的遗迹、古生物以及第四纪冰川沉积物的研究所证实.欧洲和北美的第四纪冰川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划分为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并得到一致的公认.英国和前苏联划分的冰期次数更多.虽有人对冰期次数的划分有分歧意见,但对上述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从未发生过怀疑.早年在中国的外国人,只有匈牙利人劳兹和德国人塔裴尔等少数人,认为中国西部高原冰蚀地貌和冰碛物分布颇广,其海拔高度较现今冰川所在之地为低,但也未提及东部古冰川问题.德国人李希霍芬在我国从事地质工作前后近30 年,也认为中国东部无第四纪冰川可言。

当李四光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之后,中外地质、地理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赞成者有,反对者也有,正如李先生所说: "然疑者疑之,反对者仍如故也."当时在中国工作的、曾看过北欧很多冰川遗迹的瑞典人安特生,认为这些冰川遗迹与北欧不像(一样),而持怀疑态度.也有的人背地里对李先生说: "这在欧洲就是冰川遗迹,在中国嘛……."言外之意这在中国就不是冰川.德国人费斯曼教授本来持怀疑态度,后来两次去黄山,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表示赞同.尽管如此,但持不同看法者仍大有人在.巴博尔对庐山地貌和沉积物的成因,解释为流水作用和坡积、洪积所产生的结果.巴博尔和德日进断定中国无第四纪冰期存在,至少不过有数次干冷与湿热的循环而已.在我国,丁骕教授对庐山第四纪冰川也持有异议.否定派主要的论点是: 中国所处纬度较低,冰期来临之时,温度虽下降,但还不足以发育成冰川; 或认为第四纪之初,中国的气候过于干燥,没有足够的降雪量,也不足以演变为冰流; 甚至还有人认为地球两极位置有变化,当时北美及北欧更接近于寒带,所以发育有大陆冰川,而中国更近于赤道,气候未必寒冷,不可能形成冰川.可见当时的反对者未从事实上提出反驳意见,实际工作做得不多,只限于从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上去否定.正如李先生所说: "惜其议驳空疏,多未中要肯."所以,他力排众议,仍完成《冰期之庐山》专著.《冰期之庐山》发表后,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研究,由此另开一幕。

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地学工作者先后在我国东部的大兴安岭、太行山东麓、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及鄂西山地等也发现了許多冰川遗迹,划分了冰期.并以庐山地区为标准,进行不同地区的冰期对比.60 年代初,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纳里夫金,波兰的库萨尔斯基等人都著文支持李四光的见解.这样,我国許多地质、地理工作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似乎已不再怀疑,有的地方还直接用冰期和间冰期的概念,来划分第四纪地层的相对新老.实际上对庐山冰川问题,仍有人持不同的看法。

1963 年黄培华首先在《科学通报》上著文,对庐山地区的冰川遗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继而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曹照垣、吴锡浩等人先后又在《科学通报》上发文反驳.然后黄培华又从沉积物、地貌、冰川形成条件和古生物等方面,动摇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30 年代争论的问题,过了30年之后,纷争再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论战只能在僵持中平息。

近几年来,在第四纪地质或第四纪冰川的有关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对庐山冰川问题持不同意见的人,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士研究所所长施雅风先生,在1981 年《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二期上,发表《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再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庐山冰川真伪问题的争论.持不同意见的双方,都撰文陈述各自的理由.争论是剧烈的,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但争议的双方都是采取了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去探求真理。

目前争论的双方,各持己见,争持不下.简单归纳他们对庐山冰川问题的分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堆积物方面

冰川论者认为,庐山山麓,冰川作用形成的泥砾堆积布广泛,西北方向至新桥、羊角岭,北至八里坡,东北方向至姑塘、白石嘴.它们是粘土、砂和砾石,大小混杂,毫无分选,其中还夹有直径2~3 米的巨大块石,有些砾石上留下冰川磨擦的条痕.具有这样特征的堆积物,除去冰流运输之外,没有任何解释能说明其成因。

非冰川论者则认为,庐山山麓这一套特殊堆积物不是冰川所搬运,而是古代泥石流或融冻泥流堆积所形成.并认为形成条痕砾石和基岩擦面的动力不仅限于冰川作用,泥石流、山崩、滑坡和断层都可以导致这种形态的产生.庐山西麓的巨大块石,从山麓向边缘,直径有减小的趋势,显然不同于冰川堆积.山麓地带的所谓冰碛物,是典型的山洪泥石流扇形地。

2.关于地貌形态方面

冰川论者认为,庐山不仅山麓有第四纪冰川堆积物,山上还有各种冰蚀地貌,正是由于冰川在山上的刨蚀作用,大量碎块被冰流输送到山下,才形成山麓冰川堆积.山上冰蚀地貌,虽经冰川消融之后的流水破坏,但像天目山东北的大坳冰斗,仍不失为典型的冰斗,与其高度相近的还有几个冰斗,代表了古代雪线.小天池至长岭头的王家坡槽状"U"形谷地,谷身笔直而无山嘴,谷底平坦而宽广,与流水侵蚀成的"V"形谷地,在形态上极不相同.现今王家坡谷中之流水,不在谷底最低处,而在其一旁,乃是冰川退缩之后,现代流水循古代冰川侧缘河继续下切的结果.此外还有悬谷、冰阶等冰蚀地貌也是冰川作用留下的地貌形态。

非冰川论者认为,大坳冰斗没有斗门槛和平坦的斗底,不宜称为冰斗.这个"大坳冰斗"实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的共同产物.王家坡"U"形谷位于一个完整的向斜构造中,谷壁的陡峭程度和谷壁坚硬砂岩的倾角一致,用向斜构造谷地解释王家坡"U"形谷是极其方便的.同样认为李先生所指的其他几条"U"形谷,都是向斜谷或是被软弱地层控制的次成宽谷.由此认为冰川论者对庐山地貌的解释是一种误解。

3.关于冰川形成的条件

冰川论者认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随着冰期的来临,北半球寒冷气候带南移約10 度左右.位于我国北方极端严寒的西伯利亚,成为北半球冷空气的策源地,强大寒流爆发南下,使我国东部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低下.湿热的夏季风减弱,其影响范围向南萎退,导致雪线降低.现在庐山牯岭年平均气温約11.4℃,平均降水量为1834 毫米.据第四纪生物群推算,冰期时我国东部中纬度地区气温要下降7~15℃,庐山平均气温可达—5°~-2℃,完全符合冰雪积累的条件.加之庐山位于江湖之间,突起于平原之上,相对湿度特别大,终年云雾缭绕,太阳辐射被反射,所以冰期时庐山气温较低,降雪量丰富,存在着发育冰川的有利条件。

非冰川论者则认为,第四纪冰期来临时,我国东部只有高于3500 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才有发育冰川的条件.庐山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 米.据牯岭气象站记录.1834 毫米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7月份.但那时的降雪只出现在庐山3000 米高空,气温低于—6℃,那时庐山地面气温为6℃,若要夏季降雪,温度的下降值至少为16℃,这样剧烈的降温幅度,在中纬度出现的可能性很少.他们还根据陕西省太白山、台湾省玉山、第四纪末次冰期雪线的高度在3500 米到3700 米左右,日本本州末次冰期雪线位于2500 米左右等事实,估计位于上述三点之间的庐山,当时的雪线应在3000 米左右.并由此认为庐山第四纪发育冰川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们还从冰川发育的冰雪积累区要大于消融区的比例关系上,否认庐山冰川的存在。

由上述可知,目前对庐山、以及中国东部其他一些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在认识上还存在重大的分歧.从30 年代的争论,一直延续到80 年代,认识都未统一,说明问题是复杂的.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界有些地质现象,在成因上是可以多解的,因为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产生相似的地质现象.另一方面是调查者对事实的观察可能有出入,而事实本身--古代地质作用留下的遗迹,又受后期地质作用的叠加和改造.现象本身变得模糊、复杂,加之对问题的分析又有各自的观点,这样所得结论不同就并不奇怪。

应当指出,80 年代的争论比起30 年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争论双方不仅从理论上去探讨冰川形成的条件,更重視对实际资料的分析和对比.相信随着讨论的深入,双方都会发现各自的观点存在着的矛盾和弱点,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观察事实本身,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线索和细节.长期争论的悬案,定将是在对客观事实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才能得到了结。

下页:古墓中的铝片从哪里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