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道德经解 < 传统文化 :当前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来源: 作者: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本章讲情感是个坏东西,情感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痛苦。老子提倡大爱,也就是无分别的爱,达到这个高度,也就是心如止水的无怨无悔的境界了。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和,是指调和;怨,是指情感。人一旦有了情感,你怎么调和都不可能完全平静,只有消除了情感,才可以真正做到不调而和。

《庄子》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天,惠子谓庄子曰: “人故无情乎?”

惠子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可能是听到了庄子的言论,就去问庄子说,人本来就没有情感吗?

庄子说,是的。大德无情。

惠子说,人没有了情感,那为什么还叫做人?

庄子说,天地大道给了人的形状,为什么不叫做人?惠子说,既然叫做人,怎么会没有情感呢?

惠子是个很有才的辩客,也写过很多书,当时没有纸张,文字要刻在竹板上,他写的书需用好几辆车才拉得下。惠子几乎找不到能够与他辩论的对象,于是只好去碰碰庄子,但每次都输得很惨。有一次惠子与庄子同游于一条小河边,庄子看着河里游动的小鱼说: 小鱼游得真快乐。惠子马上接着话头说: 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 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最后,还是惠子张嘴结舌,无言以对。

这里,庄子看惠子不懂“大德无情”的道理,就对惠子说,我所说的情是指是非分别,是后天染污后留下的习性。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是非分别的,在他们眼里,黄金和砖头是一样的,青菜萝卜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之所以提出无情,是要告诉世人不要再守候那些好坏、爱憎、贵贱等情感了,因为那些情感不利于得道,也会对身体有伤害(“《逍遥的秘密》--与你一起读庄子”一书中本人有详细解读)。

关于“人故无情”的思想,释迦牟尼也有过同样的说法。佛陀在世时就曾经告诉出家人,即便是漂游栖息于菩提树下,也不可连住三日,怕就怕对那颗菩提树产生了感情。有了感情就会被感情所束缚,也就很难求得大自在。

庄子所说的“无情”,不是世间所说的“无情”,而是指没有亲疏的爱,没有利己的爱,是阳光普照的大爱,是大地无所不载的真爱。

老子的“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就是说,你只要有了情感,那就会无法调和,不会有好结果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契,是指普遍,大爱,天道无私。

得道的人总是坚守大爱,无私无别,从不责怪、怨恨别人。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有其缘由的,站在自己的立场去一味地排斥,只会为我们带来烦恼,包容和接受才能使我们心平气和,永远活在安乐里。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是指小爱,这种爱有远近亲疏之别,与恨相生相伴,它为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痛苦。所以,得道的人表现出来的是“大爱”,没有得道的人表现出来的是“小爱”。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是无分别的“大爱”好,还是有分别的“小爱”好呢?老子说,我只知道阳光是普照的,天道是没有分别的。得道了的圣人与天道一样,拥有同样的品质。

这一章谈情感,老子主张“无情”,也就是无分别的大爱。因为达到“无情”,也就没有了是非亲疏,没有了个人执著。世间讲究爱憎分明,其实,爱也好,憎也好,那些情感都是伤身的东西。大德之人往往是“无情”的,与他们接触就像是与清风,与春色接触一样,没有提防,没有对立,只有安详,只有淡定。

下页:小国寡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