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物论》篇,庄子通过一种逻辑学的方法系统地论证了终极存在的虚幻性,这就是相对主义理论。
《齐物论》篇在庄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一篇为彻底的游世态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庄子在《齐物论》篇运用的相对主义方法是诡辩性的,单从逻辑学的意义看也许并无多大价值。但是在相对主义思想方法背后,更深的含义是对于人生的存在背景的精神瓦解。其在哲学上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简单地说,相对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这样的:你说有一个什么东西重要,我就可以指出,你说的那个东西只是从你的特定角度看重要,换一个角度看就未必,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特定角度具有高于一切的优势。因此一切存在物的价值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种相对化的判定是绝对的。《齐物论》篇写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 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这段绕人的话意思其实并不复杂,大意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事物从他物的眼光就是“彼”,从自己的眼光看就是“是”,所以“彼”与“是”相互依旁, 相互转化,不能固定看。一个事物,你说它是生的,瞬息之间说不定就是死的,你说它是死的,瞬息之间说不定就是生的;你说它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就不可以,你说它不可以, 换一个角度看就可以。这种“彼是方生”的方法可以应用来观察一切问题。
两个人辩论,都认为自己有理,实际上谁都有理,又谁都没有理,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问题就在于你站什么角度。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是这样,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也是这样。
人睡在潮湿之地会得腰疾甚至半身不遂,泥鳅却不会;人爬到树上会恐惧掉下来,猴子却不会;人、泥 鳅、猴子,三者谁能知道天下的“正处”?毛嫱、西施是人间美女,鱼见了潜游水底,鸟见了高飞远遁,麋鹿见了飞奔而逃,人、鱼、鸟、鹿,四者谁能知道天下“正色”?
所以,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正确,什么东西有意义,都是相对的。只在一个极其有限的意义上才成立。而这个有限的意义放在无限的存在背景中,就只是一个稍纵即逝的亮点,丝毫不能留下持久的痕迹。
相对主义方法的秘密是不肯同意停留在任何特定观察角度,一切都要反过来看,一切都可以在反过来看,得到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