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全站搜索 文章推荐 休闲文摘 幽默搞笑 生活点滴 休闲娱乐 网站地图 繁體中文 
 
儒以修身 儒学初探 儒学深究 素食健康 戒杀放生 般若人生 健康书籍 善书推荐 养生之道
论语讲要 孟子旁通 道德经解 大学讲记 中庸讲录 孝经注解 格言联璧 伦理生活 家风家训 菜 根 谭 保 富 法 了凡四训
正文 < 道家养生 < 传统文化 :当前
相 关 专 题 目 录
论语孟子 中庸大学 易经文化
君子之道 理学心学 中庸思想
历代大儒 修身法语 家风家训
儒学初探 儒学中修 儒学深究
儒教哲学 儒学典故 孝悌忠信
颜氏家训 袁氏世范 处世悬镜
论语别裁 孟子旁通 大学微言
周易禅解 宋明理学 阳明心学
中庸讲记 论语集注 常礼举要
孔子家语 孝经解释 保身立命
素食健康 修福保命 孝与戒淫
放生问答 放生开示 珍爱生命
文学故事 林清玄集 宗教故事
哲理故事 益智故事 美德故事
家庭保健 健康之道 四季养生
心理自疗 疾病食疗 穴位按摩
美容瘦身 健身秘籍 花卉百科
励志人生 旅游趣谈 居家宝典


气学理论与行气导引疗法
来源:葛荣晋 作者: ( 字号:   )

“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标志人的生命本质的哲学范畴。它是从《老子》一书中脱胎出来的。老子既讲“气”,也讲“精”。讲“气”的地方,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专(同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等;讲“精”的地方,如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五十五章),都是队人的生命上立论的。但是,老子还没有把“精”与“气”联系起来,提出“精气”这一概念。到了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才正式提出“精气”这一概念,认为人的形体和生命都是由精气所构成。“凡人之生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管子·水地》)汉代王充发挥道家的精气思想,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精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思想,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论衡·沦死》)

道家提出的精气理论,早已被中国古代医学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解释人的生命本质,疾病发生和医疗诊断。《黄帝内经》作者较早地将道家的精气理论用以说明人的本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精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化,终而复始。”(《灵枢·脉度》)肯定人的生命是“气”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黄帝内经》作者还具体谈到80余种气,用以证明人的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等都是统一于这个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道家的气学理论,认为人体之气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状态之中。气的运动状态保持平衡叫做“和”,畅通无阻叫做“通”。只要能使气保持“和”与“通”,人就健康;若气“雍闭不通”,人就会生病。《黄帝内经》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灵枢·脉度》)隋代巢元方明确提出了“百病皆生于气”的命题,他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n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忧则气乱……,思则气结”。(《气病诸侯》)宋代《圣济总录》199卷亦说:“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形病。”都是用道家的气论思想来说明人的病因的。

既然人的生命和疾病都是由人体之气的运动状态决定的,那么在治疗方法上就必然提出行气导引疗法。老、庄不但提倡“养形”、“养神”,而且也提倡“养气”。从“养气”这一原则出发,老、庄提出了一系列的行气导引之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是指炼气的基本方法,即要求修炼者把气结聚起来,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从形体到精神,做到如同婴儿那样。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近人蒋锡昌认为“此章言胎息导引之法”:谷字“用以象征圣人之腹,即道家所谓丹田”。“神者,腹中元神或元气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说“有道之人,善行腹中元气便能长生康健”。(《老子校诂》)以鼻口呼吸,当绵绵不断,若可存复若有无有,不当急疾勤劳也。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十二章)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实际上都是指意守脐下腹部丹田,讲的也是炼气。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庄子·大宗师篇》),是指真人一呼一吸之间,通过经络,可以直达足底涌泉穴,即所谓“大周天”也。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当为身),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篇》)郭嵩焘援引王船山的话,指出:“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者,……循虚而行”。讲的也是古代修炼的一种方法。《庄子》一书中讲的“心斋”(《庄子·人间世篇》)、“坐忘”、“朝彻”(《庄子·大宗师篇》)等,也都是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行气导引治疗本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后被中国传统医学广泛地用于防治疾病。中医学根据老子的“静为躁君”和“致虚极、守静笃”的原则,要求通过意守丹田和气息锻炼,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虚之患”,使大脑活动完全处于虚无、宁静状态、增补元气(精气),流通百脉,改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多讲静功,亦讲动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非常重视导引按摩对“养气”的作用,指出:“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元道经》曰: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消,血脉疏利……按摩导引之术所以行血气、利关节,……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刻意篇》已指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申(伸)”是指如熊吊颈、如鸟伸脚,即是导引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中有“龙登”、“鹞背”、“熊经”、“猴状”、“虎扑”等形象。《淮南子·精神训》亦有六禽戏的记载。三国华佗还提出了五禽戏。晋代更出现了燕飞、蛇屈、兔惊、龟咽等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抱朴子·杂应篇》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蛇屈、鸟伸”、“猿据、兔惊”等导引之术,以期达到“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而增年”(《抱朴子·对俗篇》)的目的。除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外,中国古代医学还根据人体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设计出许多旨在活动周身肢体和疏通元气的导引按摩之术,如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中提出的八节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老子按摩法,宋代《圣济总录》中提出的神仙导引法,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出的肝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法、胆腑导引法、脾脏导引法、肺脏导引法等等。在古代的各种导引按摩术中,虽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八段锦、五禽戏等,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明代出现的太极拳。

不管是静功还是动功,都是根据道家的气学理论,用以“养气”的重要方法,中医学的行气导引疗法是以道家的气学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气学理论与行气导引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理论。这一独特的医学理论与实践,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构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早岛正雄先生所著的《道家观相导引术与健康》一书,也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成功地利用道家思想和中医学的合理因素,为构建现代医学模式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下页:千金养生功法:漱玉津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建议 | 关于本站 |
般若人生网·般若导航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mif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050008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