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外国名曲欣赏 < 影视戏剧 < 休闲娱乐 :当前 
合唱曲《哈利路亚》
类别:影音娱乐 专题:名歌名曲

韩德尔

【作者简介】

韩德尔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 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城.他自二十七岁起定居英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乐家.韩德尔在西欧音乐史中与巴赫占有相等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韩德尔自幼即显示出音乐才能.父亲是宫廷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希望儿子学法律而出人头地,因此极力反对韩德尔学音乐.后来由于其管风琴演奏受到当时人们的赞叹,才被允许兼学音乐.以后有人愿意送他去意大利留学,但又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去世后,为尊重长辈意愿,他仍未专门学习音乐.但终因他突出的音乐才能,先后被聘为莫利兹堡教堂的管风琴师和汉堡剧院第二小提琴手.十九岁时创作了他第一部重要作品《圣约翰受难乐》,次年演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于1706 年赴意大利,广泛接触了意大利各歌剧流派的音乐并掌握了这种风格.这时期他创作的宗教音乐和歌剧,因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并达到与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相媲美的境地,使人赞赏不止。

1712 年定居英国,取得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并领导歌剧院的工作,致力于意大利风格的歌剧创作,但他的作品中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德国音乐的影响.二十年代后随着英国资产阶级的强大和市民阶层对意大利歌剧的反对,他的歌剧事业遭到多次打击.从三十年代起韩德尔才全力转向清唱剧的写作,创作了著名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犹大玛卡贝》、《扫罗》等清唱剧.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当时英国民族主义爱国思想的内容,而受到欢迎.韩德尔一生中囧创作歌剧五十多部,清唱剧三十多部,还有许多大协奏曲和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作品,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

韩德尔由于勤奋地创作和操劳,晚年患眼疾,1753 年双目失明,1759年4 月14 日逝世于伦敦,在临去世的前几天 (4 月6 日) 还参加了《弥赛亚》的演奏。

【作品简介】

《哈利路亚》是韩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中最著名的一首合唱曲.清唱剧最初是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大型声乐套曲体裁,它包括有序曲、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间奏曲,过去曾译为“神曲”或“神剧”,但后来也有很多世俗内容的作品。

韩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大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但贯穿着对民族斗争或民族英雄的歌颂.他的音乐以旋律的简朴、流畅,气势的雄伟,音响的明亮,以及对人物、情节的生动描绘而著称.他以歌剧创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使咏叹调的性格更多样化、使宣叙调的音调更旋律化,并加强了序曲、间奏曲、器乐伴奏的标题性和造型性.尤其对合唱的运用: 为了突出表现群众的热烈场面和激昂的情绪,不拘泥于复调音乐,而广泛地运用主调音乐,使两者有机地揉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合唱在清唱剧中的地位.他的这一切努力为清唱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弥赛亚》是“救世主”的意思,歌词选自基督教圣经中的词句,全曲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 预言和成就 (共二十一曲)

第二部: 受难和得救 (共二十三曲)

第三部: 复活和荣耀 (共十三曲)

全部演唱需两个多小时,它以基督降生、受难、死而复活为内容梗概,是韩德尔在1741 年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只用了两个多月 (有的资料称只用了二十多天) 创作完成的.首演时并不十分成功,直到1743 年在伦敦演出时,才获得极大的声誉.英王亲莅剧场,当唱到《哈利路亚》时,因歌曲的激昂情绪感人肺腑,英王激动地突然起立,全场听众亦随之站起,遂形成直到今天,在国外某些地方仍保留着听众起立听赏《哈利路亚》的传统.从第一次演出起,在韩德尔生前,每年都由他亲自指挥演出一次,这些演出都是为孤儿院募捐的慈善活动.为了保证募捐演出的顺利,在他生前曾禁止出版和随便演唱《弥赛亚》。

《哈利路亚》是清唱剧《弥赛亚》中第二部的终曲,意为“赞美神”,是基督教中信徒们赞美上帝时的习惯欢呼语.它虽然是一首宗教歌曲,但却因其气势磅礴,富于对崇高理念的赞美和歌颂,而激励着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国外的音乐会上经常作为合唱节目出现,受到听众的欢迎。

下页:交响诗《荒山之夜》